推荐理由:苏轼,名轼,字子瞻,一字和仲,又字子平,自号长公,东坡居士,世称苏仙。汉族,四川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省眉山市)人。宋仁宗嘉祐(1056—1063)年间进士。宋代重要的文学家,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。
公元一○三六年——一一○一年
(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)
苏轼,名轼,字子瞻,一字和仲,又字子平,自号长公,东坡居士,世称苏仙。汉族,四川眉州眉山(今属四川省眉山市)人。宋仁宗嘉祐(1056—1063)年间进士。宋代重要的文学家,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。
苏轼的先代,源远流长。他的父亲苏洵在《嘉祐集· 苏氏族谱》 中说:“苏氏之先,出于高阳。至周,有忿生为司寇,能平刑以教百姓,周公称之,盖书所谓司寇苏公也。封于河,世世仕周。家于其封,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。
汉兴,高祖徙天下豪杰,以实关中,而苏氏迁焉。其后,曰建,武帝时为将,以击匈奴,封平陵侯。建生三子,长曰嘉,为奉车都尉。其六世孙纯,为南阳太守。生子曰章,当顺帝时,为冀州刺史,又迁为并州,有功于其人。其子孙遂家于赵州(即赵郡栾城,今河北栾县)。
其后至唐,有味道者,圣历初为凤阁侍郎,以贬为眉州刺史,而卒。有子一人,不能归,遂家焉。自味道至吾之高祖,其间,世次皆不可记,而洵始为族谱。”
苏轼的弟弟苏辙在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 里说:“小子忍铭吾兄。公讳轼,姓苏氏,字子瞻,一字和仲,世家眉山。曾大夫讳杲,赠太子太保;妣宋氏,追封昌国太夫人。大父讳序,赠太子太傅;妣史氏,追封嘉国太夫人。考讳洵,赠太子太师,妣程氏,追封成国太夫人”。
据王文诰指出:“苏氏自味道之子家于眉山二百余年至泾,泾前皆不详。泾生釿,娶黄氏,以侠气闻于乡闾。生五子,最少日祐,以才干精敏见称,娶李氏。其存没与五代相终始。祐生杲,杲以孝友著于乡人,无亲疏皆爱敬之,娶宋氏,事上谨,御下甚严。杲卒于太宗淳化五年,享年五十一。以曾孙辙登朝,赠太子太保;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。杲生序,字仲先,生于太祖开宝六年。娶史氏,眉之大家,慈仁宽厚,姑甚严,能得其欢心。生三子,先序十五年卒。序以子涣登朝,授大理评事。卒于仁宗庆历七年,享年七十五。累赠职方员外郎,以孙辙登朝,赠太子太傅;史氏,追封嘉国太夫人。”
苏序有三个儿子,长子名澹,一生不仕而卒。次子名涣,天圣二年,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,做过都官郎中,利州路提点刑狱。季子洵,字明允,即苏轼的父亲。生于真宗大中祥符二年(公元一○○九年)。嘉祜四年作霸州文安县主薄,未到任改做朝廷编修,同姚辟共修建隆以来的礼书——《太常因革礼》,初为编礼公,后称为宫师。宋英宗治平三年,刚修完礼书,即病逝于京师,终年五十八岁。朝廷特赠其为光禄寺丞,并派官船将洵丧送回眉山安葬。到了元祐年间,苏辙、苏轼为朝中大官,皇帝重赠他为太子太师,以后又晋赠为司徒的名誉官爵。
苏轼的母亲程氏,眉州青神人,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。苏辙《坟院记》里说:“先公既壮而力学晚,而以德行、文学名于世。夫人程氏追封为蜀国太夫人。生而志节不群,好读书,通古今,知其治乱得失之故。有二子,长曰轼,季则辙也。方其四时,先公、先夫人皆曰:“吾尝有志斯世,今老矣,二子尚存吾志乎!”
苏 东 坡
一 岁
公元一○三六年,丙子,宋仁宗赵祯景祐三年。
是年的阴历十二月(辛丑)十九日(癸亥)乙卯时,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州眉山城内纱縠行苏家。
苏轼诞生的这个地方,是租赁的房舍,它是座约有五亩地的古朴庭园,“家有五亩园,么凤集桐花;是时鸟与鹊,巢鷇可俯拿。”(苏轼:《异鹊》)他家在眉山,而眉山又紧紧地依傍岷江(亦名蜀江)苏轼诗云:“吾家蜀江上,江水青如兰。”
苏轼诞生的年月日,他有生动的描写,别人亦作了史实的记载。苏轼《送沈逵》 诗句有:“嗟我与君皆丙子。”“与公同丙子,三万六千日。”在《赠长庐长老》及《玉局文》中又载有“十二月十九日,东坡生日,置酒赤壁矶上。”此外,苏轼在《志林》中还有这样的话:“退之以磨蝎为身宫,而仆以磨蝎为命。”据王宗稷说:“若以磨蝎为命,推之则为卯时生。议者,以先生十二月为辛丑,十九日为癸亥。丙子、癸亥,水向东流,故才汗谩而澄清。子卯相刑,晚年多难。”这当然是个莫名其妙的道理,但取其年月日的数字,则可作为对东坡年岁的一个佐证。
苏轼出身后,其母程夫人请保姆任采莲乳唷苏轼。苏轼《乳母任氏墓志》云:“乳母任氏名采莲,眉之眉山人。父遂,母李氏事先夫人三十有五年。工巧勤俭,至老不衰,乳亡姊八娘与轼。”
其父苏洵,时年二十七岁,从此发愤读书,努力研究六经百家之书。据老泉全集《 送石昌言使北引》云:“昌言举进士时,吾始数岁,以亲戚故甚狎,吾后渐长,亦稍知读书,学句读,属对声律未成而废。昌言闻吾废学,察其竟甚恨。”又《 纪年录》 云“明允少不喜学,年二十有七,始发愤读书,元年而大究六经百家之书。”
二 岁
公元一○三七年,丁丑,景祐四年。
是年,苏轼的大伯父苏澹卒。苏澹字希白(太白),有两个儿子;一个名位,一个名修.后来苏轼在《苏澹墓志》上说:“伯父太白早亡,子孙未立,先君没有遗言,及当可荫补,以奏,伯父之曾孙彭。”
三 岁
公元一○三八年,戊寅,是年十一月改年号为宝元元年。
长兄苏景先卒。
老泉全集《极乐院造六菩萨记》 云:“丁母夫人之忧,盖年二十有四矣。其后五年,而丧兄希白。又一年,而长子死。”苏辙《栾城集·次韵子瞻诗》云“兄弟本三人,怀抱丧其一。”即指其兄景先之死,在幼龄时。
四 岁
公元一○三九年,己卯,宝元二年。
是年二月二十日苏轼的弟弟苏辙诞生。其母程氏请保姆杨金蝉乳育苏辙,苏轼《 保姆杨氏墓志》 云:“杨氏名金蝉,眉山人,年三十,始隶苏氏,顽然顺善也,为弟辙子由保姆。”
五 岁
公元一○四○年,庚辰,是年二月改年号为康定元年。
苏轼的父亲苏洵由于发愤攻书,终于获得了较丰富的知识并与眉山史经臣,字彦辅,及其弟史沆,字子凝,结交为书友。《老泉全集· 祭史彦辅》文云:“辍哭长思,念初结交,康定宝元。子以豪气,纵横放肆,华击鹏窎。奇文怪论,单若无敌,悚怛旁观。忆子大醉,中夜过我,狂歌叫欢。予不喜酒,正襟危坐,终夕无言。傍人窃惊,宜若不合,胡为甚欢?"
是年,西蜀郫县隐居君子张俞,字少愚,号白云居士,从小嗜好读书、写诗。听说苏洵贤达很有学问,亦与他订交为朋友,并与之游学。据苏轼《 张白云诗跋》 云“张俞,少愚,西蜀隐君子也。与予先君游居岷山下,自号白云居士。本有经世志,以自重难合,故老死草野。”
六 岁
公元一○四○年,辛已,是年十一月改年号为庆历元年。
苏轼的二伯父苏涣为中都公到阆中任判官,其父苏洵自眉山前往看望。当了解到苏涣“规划措置良善,”便在那里住了几个月,同时与当地“父老贤士大夫”交往。
七 岁
公元一○四一年,壬午,庆历二年。
苏轼已开始知道读书。他听说当时天下有个德高望重,学问渊博的大文学家欧阳修,如像古代的孟轲、韩愈那样在革新陈腐文风,并与有名的文学家梅尧臣一起讨论研究,同心协力改革文风。苏轼在父母的指教下,熟读了欧阳修的一些文章,逐渐懂得了欧阳修的文章,并希望见其为人。他在《上梅直讲书》里说:“轼七八岁时,始知读书。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,如古孟轲、韩愈之徒,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,而与之上下其议论。其后益壮,始能读其文词,想见其为人。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,而自乐其乐也。”
是岁,苏轼遇见眉山姓朱的老尼姑在喃喃地诵读花蕊夫人避暑摩诃池《玉楼春》一阕。他即放捷地记诵了下来,开头两句是:“冰肌玉骨,自清凉无汗。”元丰五年他被贬谪黄州时将这首词回忆出开头两句,然后补足全词,取名为《洞仙歌》其词序说:“余七岁时,见眉州老尼,姓朱,忘其名,年九十余,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。一日大热,蜀主与花蕊夫人夜避暑于摩诃池上,作一词,朱具能记之。四十年,朱已死久矣。人无知此词者,但其首两句,暇日寻味,岂洞仙歌令乎?乃为足之云。”在《冷斋夜话》中又载有苏轼“某七八岁时,尝梦游陕右”的话。
八 岁
公元一○四三年,癸未,庆历三年。
苏轼入天庆观北极院读小学。教师是眉山道士张易简。当时在那所乡校读书的儿童近百人之多,惟有苏轼和同学陈太初品学兼优,常常受到老师的夸奖。据《志林·记太初尸解事》云:“吾八岁入小学,以道士张易简为师,童子几百人,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,眉山市井人事也。予稍长,学日益进,遂第进士制策,而太初乃为郡小吏。”他在《众妙堂记》 里也说:“眉山道士张易简教小学,常百人,予幼时亦与焉。居天庆观北极院,予盖从之三年。谪居海南,一日梦至其处,见张道士如平昔。”
由于苏轼成绩优异,在校里出类跋萃,当时世人亦称道他。如眉山矮道士李伯祥就赞誉说:“此郎君贵人也。”据苏轼《题李伯祥诗》说,“李伯祥好为诗,诗格亦不甚高,往往有奇语。如‘夜过修竹寺,醉打老僧门’之句,皆可爱也。余幼时常见,而叹曰:‘此郎君贵人也’。不知其何以知之?”
三月,宋仁宗赵祯因奋然振兴朝政。宰相吕夷简以病辞职,并罢去枢密使章得象。新任晏殊为宰相,贾昌朝为参知政事。又启用杜衍为枢密使,范仲淹、韩琦、富弼为枢密副使,王素、欧阳修、余靖、蔡襄同时为谏官,他们提出积极治理国家内外的措施,当即为皇帝所重用。于是,以进士甲科召入国子监直讲的石介,便高兴地欢呼跳跃起来,他说,“此盛德,事雅颂,吾职,其可以乎?”,乃作了庆历盛德诗。其词曰:“于维庆历,三年三月。皇帝龙兴,徐出闱闥。晨坐太极,书开阊阖。躬揽英贤,手锄奸枿。大声沨沨,震摇六合。如乾之动,如雷之发。昆虫蹢躅,妖怪藏灭。同明道初,天地嘉吉。初闻皇帝,戚然言曰:予父予祖,付予太业。予恐失坠,实赖辅弼。汝得象殊,重慎徽密。君相予久,予嘉君伐。君仍相予,笙镛斯协。昌朝儒者,学问刻洽。与予论政,傅以经术。汝贰二相,庶绩咸秩。惟汝仲淹,汝诚予察。太后乘势,汤沸火热。汝时小臣,危言嶪嶪。为予司谏,正予门闃。为予京兆,堲予谗说。赋叛于夏,为予式遏。六月酷日,大冬积雪,汝暑汝寒,同于士卒。予闻辛酸,汝不告乏。予晚得弼,予心弼悦。弼每见予,无有私谒。以道辅予,弼言深切。予不尧舜,弼自笞罚。谏官一年,奏疏满箧。侍从周岁,忠力尽竭。契丹亡义,檮杌饕餮。敢侮大国,其辞慢悖。弼将予命,不畏不慑。卒复旧好,民得食褐。沙碛万里,死生一节。视弼之肤,霜剥风裂。观弼之心,鍊金锻铁。宠名大官,以酬劳渴。弼辞不受,其志莫夺。惟仲淹弼,一夔一契。天实赍予,予其敢忽。并来弼予,民无瘥札。曰衍汝来,汝予黄发。事予二纪,毛秃齿豁。心如一兮,率履弗越。遂长枢符,兵政毋蹶。予早识琦,琦有奇骨。其哭魁櫑,岂视扂楔。其人浑朴,不施剞劂。可属大事,敦厚如勃。琦汝副衍,知人予哲。惟修惟靖,立朝巘巘。言论磥砢,忠诚特达。禄微身贱,其志不怯。赏诋大臣,亟遭贬黜。万里归来,刚气不折。屡进直言,以补予阙。素相之后,含忠履洁。昔为御史,几叩予榻。至今谏疏,在予箱匣。襄虽小臣,名闻予彻。亦尝献言,箴予之失。刚守粹慤,与修俦匹。并为谏官,正色在列。予过汝言,无钳汝舌。皇帝明圣,忠邪辨别。举擢俊良,扫除妖魃。众贤之进,如茅斯拨。大奸之去,如距斯脱。上倚辅弼,司予调燮。下赖谏诤,维予纪法。左右正人,无有邪孽。予望太平,日不逾浃。皇帝嗣位,二十二年。神武不杀,其默如渊。圣人不测,其动如天。赏罚在予,不失其槿。恭已南面,退奸进贤。知贤不易,非明不得。去邪惟难,惟断乃克。明则不贰,断则不惑。既明且断,惟皇之惑。群下踧踖,重足屏息。交相告语,曰惟正直。毋作侧僻,皇帝汝殛。诸侯危栗,坠玉失舄。交相告语,皇帝神明。四时朝觐,谨修臣职。四夷走马,坠镫遗策。交相告语,皇帝神武。解兵修贡,永为属国。皇帝一举,群臣慑焉。诸候畏焉,四夷服焉”当时,石介在太学以师道自居,弟子跟从他的很多,从此,太学开始兴起。
这首诗很快传遍全国,也传到苏轼读书的这所乡校,一位自京师来的人把诗交给他的老师观看。苏轼则在傍偷偷地观看,并能诵习它。他大胆地问老师说:“十一人,何人也?”老师说:“童子何用知之?”苏轼又说:“此天人耶?则不敢知。若亦人耳,何为其不可?!”(见《范文正公文集序》)老师见他问得有理,有志气,便回答说:“韩、范、富、欧阳,此四人者,人杰也。”自此以后,他就想见着这些人,跟随其学习,学习他们的做人和做文。
九 岁
公元一○四四年,甲申,庆历四年。
苏轼在乡校读防。他后来回忆当年在小学读书的诗里说:“我梦入小学,自谓总角时。不记有白发,犹诵论语辞。”(《苏诗编往集成》 卷三五)
十 岁
公元一○四五年,乙酉,庆历五年。
苏轼在家由母亲教授诗书。
是年初,其父苏洵诵读欧阳修《谢宣召赴学士院仍谢赐对衣金带及马表》命苏轼模拟作一篇文章,苏轼迅速写好,文中有“匪伊垂之带有余,非敢后也马不进”的句子。老苏一见便高兴地说:“此子他日当自用之!" (见赵德麟:《侯鲭录》)又一次,苏洵叫苏轼作《夏侯太初论》,文中有“人能碎千金之璧,不能无失声于破釜;能搏猛虎,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”的话,苏洵对他这篇论文很是喜爱。这篇论文,因为是年少所作,现已失传。(见《大全集》)
这年,其父离家乘船自夔府入巫峡,到荆州。然后,骑马陆行去京师游学。苏轼常说:“先君未为时所知,旅行万里。”苏轼自父亲离家后,即拜谢了学校老师张易简,回到家里,由母亲程夫人亲自教授他的诗书,并经常给他讲解古今存败治乱的故事。他的弟弟苏辙作的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说:“公生十年,而先君宦学四方,太夫人亲授以书。闻古今成败,辄能语其要。太夫人尝读《东汉史》 至《范滂传》,慨然太息。公侍侧,日:‘轼若为滂,夫人亦许之否乎?’太夫人曰:‘汝能为滂,吾顾不能为滂母耶?’公亦奋厉有当世志,太夫人喜曰:‘吾有子矣!' ”
十一岁
公元一○四六年,丙戍,庆历六年。
苏轼仍僦居纱縠行宅,在母亲教导下于家中的南轩读书。苏轼《梦南轩记》 云:“将朝尚早,假寐。梦归纱縠行宅,遍历蔬园中,已而,坐于南轩。既觉,惆然思之,南轩,先君名之日‘来风’者也。”他在《记先夫人不残鸟雀》文中又说:“少时所居书堂前,有竹柏、杂花丛生满庭,众鸟巢其上。武阳君恶杀生,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。数年间,皆巢于低枝,其鷇可挽而窥。又有桐花凤四五,日翔集其间。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,而能驯授,殊不畏人。闾里闻见之,以为异事。”
十二岁
公元一○四七年,丁亥,庆历七年。
苏轼于家屋后圃空隙地中与几个儿童凿地游戏,得到一块异石。其父洵称为“天石砚”,说它是文字吉祥的象征。苏轼成天石砚铭叙》 云:“轼年十二时,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,与群儿凿地为戏,得异石。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,表里皆细星,扣之铿然。试以为砚,甚发墨,无储水处。先君日:‘是天砚也,。有砚之德,而不足于形耳。因以赐轼日:‘是文字之祥也,。轼宝而用之,且为铭日:一受其成而不可更,或主于德,或全于毋。均是二者,倾予安取仰唇俯足,世固多有。”
是年五月十一日,苏洵的父亲,苏轼的祖父苏序因病卒于家,时年七十五岁。苏轼《苏廷评行状》云:“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,享年七十有五。晚而好为诗,能自道敏捷立成,不求甚工,有所欲言比设得数千首。”又《与曾子固书》云:“轼逮事祖父,祖父之殁。轼年十二矣,尚记忆其为人。”
是年其父洵游庐山东西二林,过园通寺访讷老,留连很久。同时与雷简夫订交于九江。然后游览虔州。秋八月,苏洵听说父亲苏序去世,即仓促归家。苏轼在《钟子翼哀词》里说:“某年十二,先君宫师归自江南。”
苏洵回到家中,又谆谆教育苏轼、苏辙,作“名二子说”,以勉励苏轼兄弟。其文章说:“轮辐盖轸,皆有职乎?车而轼,独若无所为者。虽然去轼,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。轼乎?吾惧汝之不外饰也。天下之车,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,辙不与焉。虽然,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。是辙者,善处乎?祸福之间也。辙乎?吾知免矣。”
十三岁
公元一○四八年,戊子,庆历八年。
二月,安葬祖父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先茔之侧。
春,苏轼同子由及家勤国、安国、定国到城西社眉州教授刘巨(字微之)处读书。苏轼《次韵子由送家退翁知怀远军》诗云:“吾州同年友,粲如琴上星”。苏辙《栾城集·送家安国赴成都教授》诗云: “城西社下老刘君,春服舞雩今几人?白发弟兄惊我在,喜君游宦亦天伦。”他又自说:“微之先生门人,惟仆与子瞻兄,复礼与退翁兄,皆仕耳。”又有《送家定国朝奉西归》诗:“我怀同门友,势如晓天星。退翁联科第,俯仰三十龄。仕官守乡国,出入奉家庭。”(注,勤国,字汉公。定国,字退翁。安国,字复礼。史称:勤国及其弟安国、定国,皆从刘巨游,与二苏为同门友。)
苏轼在这里读书,曾以自己不凡的才智修改过刘老师自名书意的《鹭鹚诗》:“渔人忽惊起,雪片逐风斜”的佳句,为“窍疑断章无归宿,易若雪片落蒹葭。”刘老师见后,惊叹而自愧疚说:“吾非若师也”。后来,刘微之死时,范镇写的吊唁诗还有:“案头曾立两贤良”的话。(注:两贤良,指苏轼兄弟二人)
十四岁
公元一○四九年,己丑,皇祐元年。
苏轼继续在西社寿昌院刘巨门下读书。是年夏天他在学舍与既是亲戚又是同学程建用、杨尧咨和弟弟子由作大雨联句诗。据苏轼《 记里舍联句》 说:“幼时里人程建用、杨尧咨、舍弟子由,会学舍中,大雨联句,六言。程云:庭松偃仰如醉,杨云:夏雨凄凉似秋。余云:有客高吟拥鼻。子由云:无人共吃馒头。坐皆绝倒。”
十五岁
公元一○五○年,庚寅,皇祐二年。
苏轼在家耕读。他在《戏作种松》诗里写道:“我昔少年日,种松满东冈。初移一寸根,琐细如插秧。二年黄茅下,一一钻麦芒。三年出蓬艾,满山散牛羊。不见十余年,想作龙蛇长”。又在过杭州时,一天于都梁山中,见到杜舆秀才。杜向他求问种松法,他以此为题写了两首诗,诗序说:“余少颇知松,手植数万株,皆中梁柱矣”。
十六岁
公元一○五一年,辛卯,皇祐三年。
苏轼在家乡读书,由母亲程夫人教授。据司马光《苏主薄大人墓志铭》云:“轼、辙之幼也,夫人亲教之,常戒曰:‘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自名而己’每称引古人名节,以励之日:‘汝果能死直道,吾无戚焉。’”又据《眉山县志》载:“栖云寺。治西八十里,连鳌山旁。清·乾隆九年重修《明统志》唐建。宋· 苏轼有《病狗赋》 书于壁。《名胜志》:东坡少时读书寺中。曾于连鳌山石崖上作‘连鳌山’三字,大如屋宇,雄劲飞动。”
是年,其父苏洵去犍为访进士出生的吴中复通判。
苏轼的二伯父苏涣为祥符县令。《 栾城集· 伯父墓表》 云:“服除选知祥符。”
十七岁
公元一○五二年,壬辰,皇祐四年。
苏轼在家乡读书,并与学友刘仲达往来于眉山。他的《满庭芳》词叙说:“余年十七,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。今年四十九,相逢于泗上、淮水浅冻,久留郡中。晦日同游南山,话旧感叹,因作满庭芳云”。原词是:“三十三年,飘流江海,万里烟浪云帆。故人惊怪,憔悴老青衫。我自疏狂异趣,君何事奔走尘凡?流年尽,穷途坐守,船尾冻相衔。巉巉。淮浦处,层楼翠壁,古寺空岩。步携手林间,笑挽纤纤。莫上孤峰尽外,萦望眼云海相搀。家何在?因君问我,归梦绕松杉。”
是年,苏轼的姐姐八娘,嫁与舅父程浚之子程之才(字正辅)为妻。
十八岁
公元一○五三年,癸己,皇祐五年。
苏轼在家读书,写诗作文。他在诗里写道:“我家小冯君(指子由),天性颇醇至。清坐不饮酒,而能容我醉。归休要相依,谢病当以次。”
据《眉山县志》载有苏轼曾在眉山城南三十里的华藏寺读书。清代时还有“东坡读书台古迹。”僧德果有诗并序:“州治南五里山华藏庵前一峰突起,平如掌。然旧为东坡先生读书台。偶过其处,见荆棘参差,名迹久废,沧桑之感系焉。”
这年,苏轼的姐姐八娘在程家受其舅父母的虐待和丈夫助虐,不得志而忧愤至死。苏家自此与程家断绝往来。苏洵在《极乐院六菩萨记》中有“丁亥之岁,先君去世又六年,而失幼女”的话。并作了《族谱亭记》和《白尤诗》 都谈到“乡俗之薄,起于某人”。周密《齐东野语》也说:其女事外家,不得志以死,其辞甚哀,则其怨隙不平也,久矣。其后,东坡兄弟以念母之故,相与释憾。绍圣二年(公元一○九五年)程正辅在岭南见到苏轼,苏轼与程的书信中说:“今吾老兄弟,不相从四十二年矣。”
十九岁
公元一○五四年,甲午,是年三月改皇祐年号为至和元年。
苏轼与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王弗结婚。
苏轼《亡妻王氏墓志铭》 载:“轼铭其墓曰:君讳弗,眉之青神人,乡贡进士王方之女。生十有六年,归于轼。有子迈。君之未嫁,事父母。既嫁,事吾先君先头人,皆以谨肃闻。其始,未当自言其知书也。见轼读书,则终日不去,亦不知其能通也。其后,轼有所忘,君辄能记之。问其他书,则皆略知之。由是始知敏而静也。”
是年,西蜀农民起义领袖李顺辈造反和传言少数民族贵族集团进犯边关,震惊了官府和朝廷。为了巩固宋王朝统治,朝廷派调原礼部侍郎作掌滑州太守的张安道,改任户部待郎,带兵镇守西蜀,镇压农民起义。
二十岁
公元一○五五年,乙未,至和二年。
苏轼同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游学于成都。苏洵以幅巾田服至成都将自己所作的《权书》、《洪范论》、《审势》、《审敌》、《审备》等论文交给张方平,并与其议论古今治乱的道理,受到张方平的赞誉,还被介绍给朝廷使者代成都学官黄柬。(见苏轼《张文定公墓志铭》)苏轼也将其新作“正统三论”拜见张方平。张方平见他才识不凡,便以国士之礼待之。据苏轼《乐全先生文集叙》云:“轼年二十,以诸生渴成都公,一见,待以国士。”
苏轼在成都还游览了大圣慈寺。观看了唐僖宗皇帝李俨及其文武官员像,访问了他的族兄惟度、惟简关于唐末五代的故事。他在《胜相院经藏记》 中说:“在蜀成都大圣慈寺,故中和院,赐名胜相”。又《中和胜相院记》云:“吾昔者,始游成都。见文雅大师惟度,器宇落落可爱,浑厚人也。能言唐末五代事传记所不载者,因是与之游。惟简,则其同门友也。学佛齐众谨严,如官府。而此院又有唐僖宗皇帝像,及其从官,文武七十五人。其奔走失国,足以感慨太息。而画又皆精妙冠世。”又《宝月大师塔铭》云:“宝月大师惟简,姓苏氏、眉之眉山人,于余无先服兄。九岁,事成都中和胜相院慧悟大师…… ”
苏轼在成都游学期间,得到一个美丽的缸砚,送给弟弟子由。子由因得到哥哥送的一块砚台感到高兴,后来还为此写了一篇赋。其叙云:“先蜀之老;有姓滕者,能以药煮瓦石,使软可割如土。尝以破酿酒缸为砚,极美。蜀人往往得之,以为异物。余兄子瞻尝游益州,有以其一遗之。子瞻以授余,因为之赋。”
是年,苏轼的弟弟子由十七岁与十五岁的史氏结婚。《栾城集· 寄内诗》云:“与君少年初相识,君年十五我十七。上事姑章旁兄弟,君虽少年少过失。”
二十一岁
公元一○五六年,丙申,九月改年号至和为嘉祐元年。
正月,成都官民相庆。苏轼在净众寺画了一幅张方平像留于寺中。其父苏洵为此画作《张益州画像记》并写了《 上张侍郎书》 云:“二子轼辙,闻京师多贤士大夫,欲往从之游,因以举进士。洵今年几五十,以懒钝废于世。惟此二子,不忍使之复为湮沦弃置之人。今年三月将与之如京师。”
三月。苏轼与苏辙,在父洵的带领下,离家赴京师参加礼部秋试。邵博《 闻见后录》《雷简夫上韩忠献书》云:“张益州安道荐为成都学官,不报。今春,将二子入都,谋就秋试。”苏轼《凤鸣骚记》 云:“始余丙申岁,举进士。过扶风,求舍于馆人。即入,不可居,而出次于逆旅。”
他们父子过成都,其弟苏辙去拜谒了张安道。苏辙在《追和张公安道赠别》诗叙里说:“予年十八,与兄子瞻,东游京师,是时,张公安道守成都,一见,以国士相许。”
他们到了长安,然后出关。苏洵作了《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》 诗:“丈夫自多念,老大不自安。居家不能乐,忽忽思中原。慨然弃乡庐,却却道路间。驱车入京洛,藩镇皆达官。长安逢傅侯,愿得说肺肝。贫贱吾老突,不复苦自叹。”
他们父子三人乘马行至河南,马死于二陵间,另买驴子作为坐骑,至渑池,停歇于奉闲僧舍。苏轼与子由题诗句于壁上。嘉祐六年辛丑,苏轼再经这个地方,老僧奉闲已死,题壁亦毁,因和子由诗云:“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。”又自注云:“往岁马死于二陵,骑驴至渑池。”
五月,他们抵达京师(开封),住宿在兴国寺浴室老僧德香的寺院里。那时开封大雨不止,水冒安上门,拆坏官私庐舍数万间。六月雨淋坏太社太稷坛。
七月大雨停止。农村田舍陷入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中。苏轼登龙津桥观看夜市,并赋《牛口见月》诗云:“忽忆丙申年,京师大雨霶。蔡河中应决,横漫国南方。车马无复见,纷纷操栰郎。新秋忽已晴,九陌尚汪洋。龙津观夜市,灯火亦煌煌。新月皎如画,疏星弄寒芒。不知京国喧,谓是江湖乡。”
九月,礼部举行考试进士之前的举人考试。苏轼与子由、林希、王汾、顾临、胡宗愈等在京师景德寺参加了这次秋试。据苏轼《和林子中王彦祖》诗自注云:“轼与子中、彦祖、子敦完夫,同试举人景德寺。”考试的结果,四明的袁毂为第一名,苏轼为第二名,子由亦考中。又《袁燮先公墓表》云:“曾祖讳毂,秋试开封,实为首选。东坡苏公第二名。”
是月,其父苏洵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书信并呈上自己的论文二十二篇,及雷简夫、张方平荐书。“至和嘉祐之间,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。欧阳修得洵书二十二篇大爱其文辞,以为贾谊、刘向不过也。以其书献诸朝,公卿士大夫争传之。”(见《苏洵墓志》)苏洵又持雷简夫的推荐书去见韩琦,并给韩琦、富弼,文彦博、田况写了书信。十九日作送《石昌言使北》文,由苏轼书写。不久,韩琦在家里设宴邀请欧阳修等人,苏洵亦以布衣身分参加了宴会,并赋诗。之后,苏沟作欧阳永叔《白兔》诗。
二十二岁
公元一○五七年,丁酉,嘉祐二年。
正月,皇上下诏以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为考取进士的主考官,以龙图直学士梅挚、翰林学士王珪、起舍舍人知谏院范镇、知制诰韩绛为副主考官。欧阳修则任命国子监直讲梅尧臣等为编排评定等官,并与他们一齐同入考试院,主持这次考取进士的工作。
试馆设在兴国寺浴室院。当时举子们以文诡异奇涩相尚,甚至达到不能句读的地步。“欧阳疾时文之靡弊,既知贡举,力欲挽救。凡文涉诡异者尽黜之。既而得一卷,怪其奇涩,乃红勒之。”这时,梅尧臣得到苏轼答卷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举荐给欧阳修。修得到苏轼文章顿时惊喜,“欲冠多士,犹疑其客曾巩所为,抑置第二,复试《春秋对义》 居第一。”
三月的一天,殴阳修将初选进士名单上奏皇上,八日,引试仁宗御崇政殿试进士《民监赋》、《鸾刀诗》、《重申巽命论》。十四日朝廷赐进士章衡与苏轼及子由与曾巩等。
“初省榜出,刘几辈,皆黜落。士论汹汹,群嘲而聚骂之,至是始定。”苏轼乃上书感谢欧阳修、并书谢梅挚、王珪、范镇、韩绛及梅尧臣。欧阳修以书示尧臣说:“读轼书,不觉汗出,快哉,快哉!老夫当避此人,放出一头地。”已而谓发奕等曰:“汝曹识之,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。”据苏轼《兴国六祖书赞》云:“余嘉祐初,举进士,馆于兴国浴室院。”苏辙《东坡先生基志铭》云:“嘉祐二年,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。疾时文之诡异,思有以救之。梅圣俞时与其事,得公‘论刑赏’,以示文忠。文忠惊喜,以为异人,欲以冠多士,疑曾子固所为。子固,文忠门下士也,乃置公第二。复以《春秋对义》居第一,殿试中乙科。以书谢诸公。文忠见之,以书语圣俞曰:‘老夫当避此人,放出一头地。’士闻者始哗不厌,久乃信服。”苏轼作《太息》一篇“送秦少章归京”云:“昔吾举进士,试名于礼部,欧阳公见吾文,且曰:‘此我辈人也,吾当避之’”。又有《上韩太尉书》 云:“某年二十有二矣,及有上梅直讲书。”
苏轼既然为欧阳修所知,也因欧阳修而见宰相文彦博、富弼、枢密使韩琦等人,他们都以国士来看待他。当时以书法扬名天下的蔡襄亦很重视苏轼。(见《记与蔡君谟论书》)同时,欧阳修还叫他的门生晁端彦去与苏轼订为至交的朋友,向苏轼学习。苏轼《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同年兄赴阙》诗自注云:“嘉祐初,轼与子由寓兴国浴室,美叔忽见访云:吾从欧阳公游。公令我来与子定交。谓子必名世。”
四月八白,苏轼的母亲程夫人病故于家。据司马光作《苏主薄夫人墓志铭》云:“嘉祐二年四月癸丑,终于乡里。其年十一月庚子,葬某地,年四十八。”又《纪年录》云:“四月八日,成国太夫人亡。”
五月苏轼父子兄弟得知程夫人病故,遂仓惶赶回家里。苏洵《寄文忠公书》云:“二子不免丁忧,今已到家。”他们经过一番料理,将程夫人安葬于眉山(武阳)安镇乡可龙里山下老翁泉上。苏洵《老翁井铭叙》 云:“丁酉,余卜葬亡妻得武阳安镇之山。”又《祭亡妻文》 云:“呜呼!死矣,不可再得。安镇之乡,里名可龙,隶武阳县。在州北东,有蟠其邱。惟子之坟,凿为二室。期与子同,骨肉归土。魂无不之我归,旧庐无不改移。魂今未泯,不日来归。”
二十三岁
公元一○五八年,戊戍,嘉祐三年。
苏轼在家服母丧。
是年六月,文彦博罢相。韩琦为中书门下平章事。贾昌朝、宋庠、田况为枢密使。张升为枢密副使。龙图阁学士王素自中山移镇成都。苏轼前往看望,并写了《论蓄兵赋民书》。
苏轼到青神县岳父母家看望,并与妻弟王淮奇往来于青神的瑞草桥作江上携壶藉草之乐,与妻弟王箴坐庄门吃瓜子炒豆。(见((与王庆源书》)又游石佛镇猪母泉与王愿观双鱼。有《记猪母佛》文。
在眉山城东五里的蟆颐山下与堂兄子明饮酒。苏轼《题子明诗后》云:“吾兄子明旧能饮酒至二十蕉叶,同游者蟆颐山,观铁老道士歌讴而饮。是时,其豪气逸韵,岂知天地之大,秋毫之小耶!”
十月,其父苏洵得雷简夫书,闻召命将至。
十一月五日召命下,本州发遣,苏洵称病不起。十二月一日《上皇帝书》云:“嘉祐三年十二月一日,眉州布衣臣苏洵谨顿首再拜,冒万死上书皇帝。”又作《答雷简夫书》、《寄梅尧臣书》。
二十四岁
公元一○五九年,己亥,嘉祐四年。
苏轼在家服母丧,十月离家赴京。
是年春,苏轼为家中“疏竹轩”中植怪石而作《咏怪石》诗云:“家有粗险石,植之疏竹轩。人皆喜寻玩,吾独舍弃捐。以其无所用,晓夕空崭然……。”
六月召命再下。八月,宋君用与苏轼告别,方轼为其赴京作《送宋君用游辇下诗》。
十月,苏轼同子由侍苏洵离家,乘船经过六十日的水程到达荆州。沿途创作了许多诗文,他在十二月八日抵江陵驿作的《南行前集叙》 里说:“夫昔之为文者,非能为之为工,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。山川之有云,草木之有华实,充满勃郁,而见于外。夫虽欲无有,其又得耶!自少,闻家君之论文,以为古之贤人,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,故轼与弟为文至多,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。”
“已亥之岁,侍行适楚,舟中无事,博奕饮酒,非所以为闺门之欢,山川之秀美,风俗之朴陋,贤人君子之遗迹与?凡耳目之所接者,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。盖家君之作,与弟辙之文,皆在,凡一百篇,谓之南行集。将以识一时之事,为他日所寻绎。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,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。时十二月八日江陵驿者。”
他又在《上王兵部书》中云:“自蜀至于楚,舟行六十日,过郡十一,县二十有六。”
是年,苏轼的夫人王弗生长子苏迈。
二十五岁
公元一○六○年,庚子,嘉祐五年。
苏轼离家南行赴京。
正月五日自荆州起程行陆路由荆门宜城经襄阳、邓州、唐州又至许州。其荆州诗云:“柳门京国道,驱马及春阳。”又子由《辛丑除日寄公》 诗云:“新春始值五,田冻未生麦。相携历唐许,花柳渐芽坼。”苏轼《新渠诗序》 云:“庚子正月,予过唐州,太守赵侯,始复三陂疏召渠,为新渠诗五章,以告予道路,致侯之意。”
二月十五日父子三人到达京师,寓于西冈。苏轼《与杨济甫书》 云:“为别,忽已半岁,自离家至荆南,数次奉书,前月半已至京,见在西冈赁一宅,子居住。春喧,千万珍重。”
不久,苏轼授河南福昌县主薄,未行。这时,皇上诏求直言之士,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欧阳修以苏轼才识兼茂予以举荐。舍人知谏院杨畋以苏轼所作的五十篇文章奉上。苏轼《吴内翰书》云:“今年春,天子将求直言之士,而某适来调官京师。舍人杨公不知其不肖,而采其鄙野之文五十篇奏之。于是天子使与明治之末。”
二十六岁
公元一○六一年,辛丑,嘉祐六年。
苏轼在京,后授任为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。
正月,苏轼与子由应举制策,移居怀远驿中,上两制书及《上富丞相书》、《上曾丞相书》。苏轼《感旧》诗叙云:“余,与子由同举制策,寓居怀远驿,时年二十六。”
参知政事欧阳修以直言推荐苏轼兄弟于秘阁,由考官杨畋、沈沟考试“六论”:一、王者不治夷狄论;二、刘恺、丁鸿孰贤论;三、礼义信足以成德论;四、形势不如德论;五、礼以养人为本论;六、既醉备五福论。他“旧不起草,以故文多不工。公始具草,文义集然。时以为难。”(见苏辙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)
八月二十五日,宋仁宗皇帝在崇政殿考试所举贤良,“公对制策复入三等。”王文诰指出:“自试制策以来,惟吴育与公得列三等,王介四等,荞白收入四等。”又说:“自此,苏轼父子赫然,名动京师。苏氏文章遂擅天下,一时学者多众讲问,以其文为师法,而目宫师日‘老苏’。” 苏轼在宜秋门内得南园,移居其中。苏洵以木山三峰置于庭前,凿池引水,并相约任孜与其弟伋,来同游饮,并作《送任伋宰清江》诗。
是年冬,苏轼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。
十一月苏轼与父亲、弟弟告辞赴凤翔,子由送至郑州。十九日天未明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,在马上赋诗云:“僮仆怪我苦惨恻,亦知人生要有别。”十二月经长安,十四日到凤翔府就任签判。到任后他历观岐阳石鼓作:冬十二月岁,辛丑,“我初从政见鲁叟”诗。又有《风翔八观诗》及《凤鸣驿记》。是时苏轼妻王弗夫人同往从宦,并常以“子去亲运,不可不慎”的话,相劝于苏轼。
是岁冬,苏洵被命修“礼书”。因身旁无侍子,子由奏乞,留京师养亲。苏轼的《南行后集》到此为止。
二十七岁
公元一○六二年,壬寅,嘉祐七年。
苏轼在凤翔任签判。苏辙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云:“签书凤翔府判官,长吏意公文人,不以吏事责之。公尽心其职,老吏畏叹服。关中自元昊叛命,人贫役重。歧下岁以南山木栰自渭入河,经砥柱之险,衙前以破产者相继也。公遍问老校,日:木栰之苏害,本不至此,若河渭未涨,操栰者以时进止,可无重费也。患其乘河渭之暴,多方之害耳!公即修衙规,使衙前得自择水工,才袱行无虞,乃言于府,使得系籍,自是衙前之害减半。”
正月十日作《和子由除日见寄》诗。又作《新葺小园诗》 二首有“西邻幸许庇甘棠”句。又因园中他“手植挑、杏、松、桧三十余株,未易畅茂,而府之高林乔木,则森阴于其傍。”故诗又有“去后莫忧人翦伐”句。
二月,苏轼往属县减决囚禁,自十三日受命出府,赴宝鸡的虢、眉、鳌、屋四县。事毕,因朝谒太平宫,遂游南山。十九日乃归,“作诗五百言,以记凡所经历者,寄子由。”
三月,天旱,苏轼于太白山上清宫作《祈雨祝文》。于真兴寺作《祷雨诗》云“太守亲从千骑祷,神翁远借一杯清”。到了二十一日天下大雨,二麦垂枯,立时复起。苏轼以北亭为志喜之, 乃作《喜雨亭记》。其记云:“亭以雨名,志喜也。古者有喜,则以名物,示不忘也。余至扶风之明年,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,而鑿池其南,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。是岁之春,……”四月,撰宋选修《凤鸣驿记》。又读开元天宝遗事而作诗。
六月,苏轼与法曹张琥登真兴寺阁,“南望连山如画,山前白鹭十数,杳杳飞去。五丈原上白云如覆釜。慨然思孔明之遗迹!为书以告子由曰:可以赋此。子由乃作《登真兴寺楼赋》。”
八月,其二伯父苏涣在提点利州刑狱任上卒。九月闻讣作《 祭伯父提刑文》 。
九月九日重九不预府会,独游普门寺僧阁作《寄子由》诗。二十日微雪,作《怀子由弟》诗二首。上首有“岐阳九月天微雪,已作萧条岁暮心”句。下首有“官舍度秋惊岁晚,寺楼见雪与谁登?”
十月,同李庠送崔岐归二曲,马上作诗。
十一月,病中闻子由不赴商州,作诗三首有“病中闻汝免来商,旅雁何时更著行”。大雪数日,他抱病未起,有诗。
十二月,苏轼以岁暮思归不得,有怀子由作《馈岁》、《别岁》、《守岁》诸诗寄子由弟。
二十八岁
公元一○六三年,癸卯,嘉祐八年。
苏轼在凤翔府任鉴判。
是年三月二十九日宋仁宗崩,四月壬申英宗赵曙即位不豫,皇太后(曹太后)一同听政,持权处理军国大事。四月立皇后高氏,五月富弼为枢密使。
正月,十五日夜过风翔东院,观看王维画壁作跋《题风翔东院王维画壁》,并作《和子由踏青》、《和子由蚕市》、《和子由苦寒见寄》、《和子由论市》诸诗。诗中有“蜀人衣食常苦艰,蜀人游乐不知还,千人耕种万人食,一年辛苦一春闲。”子由诗原题是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。是月宋选罢去风翔任,由陈立希亮自京东转运使来代职。苏轼因希亮作《客位假寐》诗。
二月,苏轼作《和子由寒食》 诗,有“寒食今年二月晦…… 江上何人治废田。”因事至长安作《和刘敞题薛周逸老亭》诗。游王绅家园亭作《中隐堂》诗并叙。又送虢令赵荐罢任还蜀,有诗云:“嗟我去国久,得君如得归。今君舍我去,从此故人稀。不惜故人稀,但恐晤语非”……
三月,过宝鸡斯飞阁有怀宋选之去作诗曰:“惟使爱官轻去国,此身无计老渔樵。”他重游南山作《和子由所寄》诗及《再和子由寒食》。
之后,太守陈希亮于后圃筑凌虚台,以望南山。请苏轼作 “记”,苏轼因以讽刺于它,作了《凌虚台记》。
又迂陈希亮的第四子糙,他与苏轼因论用兵法,而订交为朋友。
九月十六日,游扶风县天和寺题壁。夜宿扶风驿舍,有歌者,其声甚悲,“起问之:盖昔富今贫者。”苏轼为此而感凄伤,因此,饮酒作诗云:“孤村渐雨逐秋凉,逆旅愁人怨夜长。不寐相看惟枥马,悲歌互答有寒螀。天寒滞穗犹横亩,岁晚空机任倚墙。劝尔一杯聊复睡,人间贫富海茫茫。”
是月,苏轼因感慨于嘉祐之法的弊端,写了有名的《思治论》。
十一月,重游二曲,谒真君作太白山《上清词》并属子由同赋。又与魏兴叔论杜子美逸诗。还作了《稼说送张琥》文和《书子美骢马行》。
十二月,于南溪作诗,又因南溪之南,竹林中新构茆堂,他爱其深邃,为其取名曰:“避世堂”,并作《溪堂诗》。是月苏轼于凤翔覃恩转大理寺丞。
二十九岁
公元一○六四年,甲辰,宋英宗赵曙改年号为治平元年。
苏轼在风翔府任签判。
正月作《和子由种菜久旱不生》 诗。二十日,商洛令章惇来谒苏轼,与之同游渡桥书字于壁,有“能杀人”的笑谈。二十三日作《 文同画竹赞》文。
二月,十六日与张杲之、李庠游南溪。醉后,相与解衣濯足,因咏韩公山石之篇作和诗。
三月,王彭之子从轼交游,以向轼学习为喜。轼每写出一篇文章,他则附掌欢喜终日。
七月,游岐山周公庙,观润德泉作诗。
八月,十一日夜宿府学和子由所记园中草木作诗十一首。是月,西夏大举进犯边境。而转运使为帅,因与副总管议论不合,致使军纪松弛,边境人民大为恐惧。苏轼则派送粮草设法解围。有《谢执政启》云:“飞刍輓粟,西赴边陲,此签判所掌也。”又作《和子由善射》诗有“岂信边隅事执坟,”句。
十二月,十七日苏轼罢去签判任,自凤翔赴长安。
三十岁
公元一○六五年,乙巳,治平二年。
苏轼自凤翔罢任回到朝廷,任判登闻鼓院。
正月,苏轼自风翔罢任还朝与子由同侍其父于南园。苏辙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云:“治平二年,罢还,判登闻鼓院。英宗在藩闻公名,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。宰相限以近例。欲召试秘阁,上曰:未知其能否?故试,如苏轼,有不能耶?宰相犹不可。及试二论,皆入三等,得直史馆。”又据《本传》云:“英宗自藩邸闻其名,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。宰相韩琦曰:轼之才远,大器也。他日自当为天下用,要在朝廷培养之。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,皆欲朝廷进用,然后取而用之,则人人无复异词矣。今骤用之,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,适足以累之也。英宗曰:且与修注如何?琦曰:记注与制诰为邻,未可遽授。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。且请召试。英宗曰:试之,未知其能否?如轼有不能耶?琦犹不可。”
苏轼《历陈仕迹状》云:“臣昔日凤翔职官得替入朝,首被英宗皇帝知遇,欲聚用臣。当时宰相韩琦以臣年少资浅,未经试用,故且与馆职。”《墓志》所谓试二论,即学士院两道试题:一是孔子从先进论;一是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。而考试为是年二月事,他并有《 谢馆职启》文。
三月,子由出为“大名府推官。子由《王君贶宣徽挽词》自注,云:“辙佐公于大名,公第一人及第。”又《颖滨遗老传》云。“先君被命修礼书,辙奏乞,养亲三年。子瞻解还,辙始求为大名府推官。逾年,先君捐馆舍。”
五月二十八日苏轼之妻王弗卒于京师。“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。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(今眉山县)安镇乡可龙里,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。”
八月京城大雨,过蔡茂苏轼作入馆诗。
三十一岁
公元一○六六年,丙午,治平三年。
是年九月夏人寇庆州。十一月皇帝不豫。
十二月立皇长子颍王为皇太子,大赦天下。
是年春,苏轼在京师直史馆,六月扶护父丧归家。
四月,苏洵“编完礼书,方奏上,并作易传,未完,疾革。命轼述其志,又以伯父澹早亡,子孙未立为嘱”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,时年五十八岁。宋英宗闻而哀之,赐银一百两,绢一百匹。苏轼辞却,要求赠官,英宗从之,于六月九日特赠光禄寺丞,又特命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。当时,韩琦亦送银三百两,欧阳修二百两,苏轼均未承受,韩琦乃作挽词送之。后苏轼与弟子由扶护父丧出都自汴入淮沂江上抵江陵,归蜀。据欧阳修作《老苏墓志》云:“明允,《太常因革礼》书一百卷。书成,方奏未报,君以疾卒。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。”
三十二岁
公元一○六七年,丁未,治平四年。
是年正月八日,宋英宗崩。宋神宗赵顼即位,尊曹太后为太皇太后。其母高后为皇太后。四月苏轼与子由护丧还家居丧。
八月壬辰合葬“老苏于眉州蟆颐山之东二十余里,地名老翁泉侧”。据苏轼《送贾纳倅眉》诗云:“老翁山下玉渊回,手植青松三万栽。”即指的这个地方。
三十三岁
公元一○六八年,戊申,宋神宗赵顼改年号为熙宁元年。
是年正月唐介参加政事。四月二日诏翰林学士王安石越次入对,七月陈升之知枢密院。八月京师再次发生地震。
苏轼免丧,居家。
作《书戴嵩画牛》、《书黄荃画雀》、《跋赵云子画》。
十月,二十六日以载归吴道子画《四菩萨》给惟简、惟度于大阁收藏。又画苏洵像于上,并作《四菩萨阁记》。
苏轼娶王介幼女王润之(字季璋)为妻。她年仅二十一岁,系通义君王弗的堂妹。
十二月苏轼与子由还朝携家至京师。其家宅田亩,山林树木均属托给堂兄苏子明管理。
妻弟王淮奇等来送行,以种荔树为期等待苏轼回归眉山。有《寄蔡子华》诗云:“故人送我东来时,手栽荔子待我归。荔子已丹吾发白,犹作江南未归客。”
他们经过成都,遂自阆中至凤翔,过长安赴京师。
三十四岁
公元一○六九年,己酉,熙宁二年。
是年二月富弼同为中书门下平章事,王安石参加政事。陈升之、王安石同制置三司条例。十月富弼罢相,陈升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十一月韩绛同置三司条例,润十一月置诸路提举常平惠仓,行青苗法。
苏轼正月还朝。经长安时,董传到长安来见苏轼叙其饥寒穷苦的处境。轼作《记与董传论诗》云:“故人董传,善论诗。予尝云,杜子美不免有凡语,‘已知仙客意相亲,更觉良工心独苦。’岂非凡语耶!传笑曰:此句殆为君发,凡人用意深处罕能识;此所以为独苦。”
二月,苏轼还朝,由于与王安石议论不一致乃以殿中丞直史馆抑置判官告院。仍居南园。八月,由翰林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司马光举荐苏轼为谏官。苏辙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云:“丁先君忧,服除,时熙宁二年也。王介甫用事,多所建立。公与介甫议论素异。既还朝,置之官告院。”《东都事略》云:“神宗曰:谏官难得,卿为朕择其人。光退而举陈(陈升之)荐苏轼、王元规、赵彦若。”
是年,苏轼作《题秀州净照堂》、《寄题石苍舒醉墨堂》等诗,和为王颐赴建州钱监求诗及草书赠诗,以及为王巩《跋王巩所收藏真书》并《邓公观铭》。
三十五岁
公元一○一七○年,庚戍,熙宁三年。
是年正月诏诸路散青苗钱。二月司马光辞枢密副使职。三月廷试进士始用策,罢诗赋论三题。四月韩绛参知政事。五月罢制置三司条例归中书。九月冯京任参知政事、吴充任枢密副使作东西府以居执政。十月夏人寇环庆。十一月韩绛为陕西河东宣抚使。十二月行保甲法,以韩绛、王安石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王珪参知政事,行免役法。
苏轼在京任监官告院。正月作《和杨褒早春诗》。二月作《和柳瑾所寄诗》。三月,吕惠卿任速试策考官,苏轼为编排官。吕惠卿等人欲取消科常之法苏轼非常愤慨,便作《 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》 上奏皇帝。
四月,参知政事赵抃以谏青苗法不听,要求出知杭州,苏轼为眉山梁处士求题绿筠亭诗并自跋诗。又作《 送安悙秀才失解西归》 诗。与文同游净因院作《净因院画记》。
七月二十一日作《文同墨竹跋》及《记李通叔篆》。
九月二十日送章衡出守郑州,在观音院相互赋诗,并作《送章子平诗叙》 。
十一月一日观文同草圣作《跋文与可草书》。之后,送文同出守陵州并作《 玉堂砚铭》 及叙。又为王安国作《王平甫砚铭》 。
十二月为赵岘作《 文同画竹跋》 。
是年,苏轼的夫人王润之生苏迨。
三+六岁
公元一○七一年,辛亥,熙宁四年。
是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,以经议论策试进士,置学官使之教导。夏人犯延州,庆州军乱。三月韩绛罢任,遣使察奉行新法不职者。六月欧阳修罢蔡州,以太子少师致仕。富弼判毫州坐格青苗法,徙汝州。弼言“新法、臣所不晓,不可以复治郡,”遂致仕。八月置洮河安抚使,命王韶主之。十一月作中太一官。
苏轼在京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,后通判杭州。
正月,枢密副使冯京复荐苏轼直舍人院。当时,王安石欲变科举,兴学校。宋神宗下诏两制三馆议论。苏轼认为变改无益,徒为纷乱,会造成天下苦难。于是写了《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苏轼具议状》 呈与神宗。神宗若有醒悟地说:“吾固疑此,得轼议,意释然矣。”即日召见苏轼闷曰:“方今政令得失,安在? 虽朕过失,指陈可也。”对曰:“陛下生知之性,天纵文武,不患不明,不患不勤,不患不断。但患求治太急,听言太广,进人太锐。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,然后应之。”神宗悚然曰:“卿三言,朕当熟思之。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,无有所隐。”神宗退后将苏轼与自己的对话向同朝的说后,“介甫之党皆不悦,命摄开封推官,竞以多事困之。”
但苏轼处理政务决断精敏,于是他的名声传之更远。(见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)
恰好这年的正月十五日,苏轼闻见开封府市浙灯,皇上下令减价收买,弄得商民不安。苏轼对此为民惊愕咨嗟乃作《上谏买浙灯状》 ,宋神宗得奏状,应允了苏轼的意见。苏轼谨记“治乱无隐之命”,惊喜直至感泣涕淋。认为“有君如此,惟当披露腹心,捐弃肝脑,尽力所至,不知其他。”
二月,苏轼以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推官身份给宋神宗写了万言书——《上神宗皇帝书》。
三月,皇上下诏派命监司使量抑配,又将新法先试三路。因此,苏轼又以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推官身份写了《再上神宗皇帝书》。
苏轼两次上神宗书,均未得到批准和采用。这时,他见王安石当政,每每赞扬神宗以独断,而得到神宗信任,因此,他在“考试开封进士发策”文中,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,符坚伐晋以独断而亡,齐桓公专任管仲而霸,燕哙专任子之而败,事同而功异,”来质问和启悟神宗。王安石为此则大发怒气。于是迎合安石之人,如御史谢景温等乘机奏苏轼过失。但“穷治无所得。”苏轼不予辩论,要求到外地做官。(见《墓志铭》)
六月,以太常博士直史馆职通判杭州。有因《和子由初到陈州韵以寄》诗二首,“还来送别处,双泪寄南州。”又有《送任师中通判黄州》诗云:“一别都门今五年。”还作《送刘道原归觐南康》等诗。
七月,出都赴陈州,至陈与子由同游柳湖观铁基入厄台寺考其古迹,有《和子由感柳湖感物》诗。并初与崔度、张耒遇于陈州。张耒当时从学于子由,故论者以为子由门客。后元祐中,苏轼在翰林拔置馆职,耒始为门生。
八月,苏轼作《次韵张安道读杜诗》、《送张安道赴南都留台》 、《傅尧俞济源草堂》诗。
九月,苏轼将到杭,子由送至颖州,同谒欧阳修于家宅,作赋一篇和《颖州初别子由》诗二首。其一诗云:“我生三度别,此别尤酸冷。”其二诗云:“秋风亦已过,别恨终无穷。”
十月,出颖口过濠州作《濠州七绝》。游当地胜景,又作《龟山》 等诗云:“我生飘荡去何求,再过龟山岁五周。身行万里半天下,…… 潮连沦海欲东游。元嘉旧事无人记,故垒摧颓今在不?”
十一月,三日游金山,访宝觉园通长老,夜宿金山寺。他望见江中炬火景色作《游金山寺》诗。并为《金山长老宝觉师真赞》。二十八日到杭州任上做通判居于北厅。当时,沈立为杭州太守。这时朝廷正推行青苗、免役、市易,浙西兼行水利、盐法等新法。由于推行新法,引起地方官民骚动。苏轼“常因法以便民,民赖以少安。”作《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》。十二月,除夕值都厅上,苏轼日暮不得返舍,题一诗于壁间。“除日当归早,官事乃见留,执笔对之泣,哀此击中囚,……”又作《戏子由》诗。
据苏辙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云:“四年,介甫欲变更科举,上疑焉。使两制三馆议之。公议上。上悟曰:吾固疑此,得苏轼议,意释然矣。即日召见,问何以助朕?公辞避久之,乃曰:巨窃意陛下求治太急,听言太广,进人太锐。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,然后应之。上竦然听受,日:卿三言,朕当详思之。介甫之党不悦。命摄开封推官,意以多事困之。公决断精敏,声闻益远。会上元,有旨市浙灯。公密疏,旧例无有,不宜以玩好示人,即有旨罢。殿前初策进士,举子希合,争言祖宗法制非是。公为考官,退。拟答以进,深中其病。自是论事愈力,介甫愈恨。御史知杂事者,乃诬奏公过失。穷治无所得,公未尝以一言自辩。乞外任避之,通判杭州。是时四方行青苗、免役、市易,浙西兼行水利盐法。公于其间,常因法以便民,民赖以少安。”
三十七岁
公元一○七二年,壬子,熙宁五年。
是年正月命皇城司兵士七千余人,巡察京城谤议时政者。二月蔡挺为枢密副使。三月京师置市易务,富弼致仕。四月括间田置弓箭手,以右谓砦为安运军,命王韶行教阅法。五月行保马法。八月颁方田均税法。
苏轼在杭州任通判。
正月,他出城外探春,作《浪淘沙· 昨日出东城》词。这时据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云:“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,押伴使臣皆本路管库,乘势骄横,至与铃辖亢礼。公使人谓之曰:远夷慕化而来,理必恭顺。今乃尔暴恣,非汝导之,不至是也。不悛,当奏之。押伴者惧,为之小戢。使者发币于官吏,书称甲子。公却之曰:高丽于本朝称臣,而不禀正朔,吾安敢受?!使者极易称熙宁,然后受之。时以为得体,吏民畏爱;及罢去,犹谓之学士,而不言姓。”
三月,苏轼于雨中游明庆寺作《赏牡丹》诗。二十三日同沈立游吉祥寺观牡丹于守璘之圃,二十四日为沈立的“牡丹记”作序,云:“熙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,余从太守沈公观花于吉祥寺守璘之圃,圃中花千本… … 明日公出所集牡丹记十卷以示客……公又求余文冠于篇。”并作吉祥寺赏牡丹诗,及《书苏子美金鱼》诗。又和子由《山茶独开》诗二首。
四月,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作诗云:“蚕欲老,麦半黄,前山后山雨浪浪。农夫辍耒女废筐,白衣仙人在高堂。”又与蔡准游西湖作《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》诗二首。
六月,二十七日登望湖楼,醉中作诗五首。
七月,一日出城,舟中苦热作诗云:“凉飙呼不来,流汗方被体。”至余杭,宿法喜寺后的绿野堂。七日望吴兴诸山,作《怀孙莘老学士》 诗。孙立节使其子孙来作苏轼门生,苏轼命其与苏迈同学。
八月,杭州举行科场考试,苏轼作监试于中和堂。因其时所取录的文体甚陋,即作《有呈诸试官诗后》、《试院煎茶》诗等。考试完毕,他登上望海楼作晚景五绝诗。他在《与范梦得书》中说:“某旬日来被差本州监试,得闲二十余日在中和堂望海楼闲坐,渐觉快适,有诗数首寄去,以发一笑。”之后,又作《南歌子· 八月十五观潮》词。
九月,闻欧阳修去世,他哭于孤山惠勤之室,诗云:“故人己为土,衰鬓亦惊秋。”又作《 祭欧阳公文》 。
十月十日,陈襄宴请贡士于中和堂。苏轼作《 送杭州进士诗序》 云:“熙宁五年,钱塘之士,贡礼部者九人。十月乙酉燕于中和堂,公作是诗以勉之曰:流而不返者,水也。不以时迁者,松柏也……”
十一月,冬至日,苏轼独游吉祥寺,并有诗追忆欧阳修“论琴诗”事。运司差苏轼往湖州,相度堤岸,与湖州太守孙觉莘老相见,有《 赠莘老七绝》及《山村五绝》诗。
十二月,他在湖州道上作《画鱼歌》、《鸦种麦行》 诗。到达湖州又为孙觉作《墨妙亭记》和了孙莘老求墨妙亭诗》、《题巾诗》、《凤味砚铭》和书写“花蕊夫人宫词”以及上天竺阱寺题“雪坡亭”。
是岁,苏轼的夫人王润之生幼子苏过。
三十八岁
公元一○七三年,癸丑,熙宁六年。
是年二月王韶克河州,遂复洮岷叠岩等州。
三月亲策进士,置经局,命王安石提举试明经诸科,并试明法注官。四月置律学。
五月遣熊本措置沪州滴井盐夷事。七月诏京西淮两浙,江西荆湖六路,各置铸钱监。
八月复比闾族党之法。九月置两浙和糴仓,立敛散法,又诏兴水利。并赐两路粮三万石。十月沈括说常润二州岁旱,人民饥荒。欲令本路用钱粮募阙人合修水利,并发放两浙南东路常平米各五万石赈济饥民。
苏轼以太常博士兼直史馆在杭州任通判。
正月,九日于有美堂饮酒作《古意》一首。十一日与陈襄饮于西湖,这时湖上初晴复雨,山色空蒙,乃作《饮湖上初晴雨后》诗二首。二十七日又游风水洞作诗。
二月,早发新城有《新城道中》 诗二首。诗云:“西崦人家应最乐,煮芹烧笋饷春耕。”“人间岐路有多少,试向桑田问耦耕。”
是月,新城县令晁君成之子晁补之始拜学苏轼于新城。此时又作《山村五绝》诗。过七里滩作《行香子·一叶舟轻》词。是月十日作《春分后雪》等诗,之后作《游灵化洞记》。
三月,作《钱塘六井记》和《于潜女》诗。
五月游北山作诗,会客于有美堂又作诗二首。
六月,六日至惠勤僧舍作《跋文忠公送惠勤诗后》。立秋日上天竺灵感观院作《祷雨天竺观音文》,宿灵隐寺作诗云:“惟有悯农心尚在,起占云汉更茫然”。
七月,游孤山登柏堂竹阁与陈襄,自有美堂夜归,作《有美堂暴雨》 诗。又作《祝英台近· 挂轻帆》词。
八月,+五日观潮作《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》诗,题于安济亭上。然后又复作《瑞鹧鸪· 碧山影里小红旗》词。再游风水洞;作《临江仙· 四大从来都偏满》词。
九月,他以提点官职身分至临安,并作《临安三绝》诗。八日苏轼得病,书壁诗,有“示病维摩原不病”句。
十月,游宝山广陵寺,书“双竹湛师房”并作《 宝山新开径》 等诗。
十一月,苏轼赴常润赈饥。访钱觊于酒席上,令歌者道服并作诗。过金阊,王诲出示仁宗旧赐,飞白“端敏”字,苏轼作《仁宗皇帝御飞白记》。其略云:“熙宁六年冬,以事至姑苏,其子诲出庆历中所赐公端敏字。”
十二月,至惠山谒钱道人,登绝顶,望太湖作《戏答钱道人》诗。除夜,野宿常州城外作诗二首。其一有“病眼不眠非守岁,乡音无伴苦思归。”其二有“南来三见岁云徂,直恐终生走道涂。”并写跋于后日:“仆,时年三十九,润州道中,值除夜而作。”
三十九岁
公元一○七四年,甲寅,熙宁七年。
是年,三月行方田法。四月天旱,罢方田法。郑侠上《流民图》。王安石罢相,出知江宁府。韩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吕惠卿参知政事。五月天章阁待制李师中,言望诏求如司马光、苏轼苏辙辈置左右,未允。吕惠卿谪其语激,上怒。遂废斥东都事略师中,知瀛州。七月诏河北两路捕蝗。九月,置京畿河北,京东西两路三十七将。十月置三司会计司,以韩绛为提举,王韶为枢密副使。
是年,苏轼在杭州任通判。
正月元日苏轼以事过丹阳作诗。是月又作《行香子(丹阳寄述古)·携手江村》词。
二月,与成都进士杜暹(后出家法名为法通)于临江相遇,作诗并有《书法通诗跋》云;“仆偶云,通师子不脱屣场屋,今何为乎?柳子玉云,不过似我能。因戏,作此诗。熙宁七年二月日。”
三月,在常润道中,《有怀钱塘寄述古》诗五首。至常州游太平寺,观牡丹作诗。二十九日作《书李后主词》。
四月作《少年游·去年相送》词。
五月,过无锡作《车水》诗有“洞庭五月欲飞沙”句。至金阊,游五邱寺,赠懿卿作《水龙吟·楚山修竹如云》词。过临平,游安平寺作《题安平泉》 七律诗一首。
六月,自常润还,过宝山作诗“非诗能穷人,穷者诗乃工。”
七月,宿灵隐寺,于有美堂作《虞美人· 湖山信是东南美》词。这时,杨绘自应天来,代作《诉衷情·钱塘风景古来奇》词。与陈襄放舟湖上,宴饮于孤山竹阁,作《江神子·翠蛾羞黛怯人看》词,再作《菩萨蛮·秋风湖上潇潇雨》词。追送陈襄移守南都,别于临平。舟中作《南乡子,回首乱山横不见》词。
八月,十七日于天竺山,送桂花分赠杨绘作诗。十八日江上观潮,作《 南歌子·冉冉中秋过》词,并与杨绘、鲁有开,陈舜俞游灵隐寺题名。
苏轼以捕蝗至临安,重过海会寺,作《清心堂》诗:“两岁频为山水役,一溪长照雪相侵。”到了于潜捕蝗,又作《怀子由弟》诗二首。二十五日登青牛岭多福寺题诗于寺壁又作。二十六日至新城陈氏园,晁补之来谒,有《答补之和南新道中诗》“明朝且复城中去”句。
九月,到钱塘游净慈寺。纳侍妾王朝云。《朝云墓志》云:“朝云,字子霞姓王氏,钱塘人”。三年。王文浩说:朝云事公二十有三年。以绍圣三年,丙子七月壬辰,卒。年三十四。生于嘉祐八年癸卯,至熙宁,七年甲寅来归,才十二龄也。”
是月,苏轼奉命以太常博士,直史馆权知密州军州事,罢去杭州通判之职。苏辙《超然台赋》序云:“子瞻通守余杭,三年不得代,以轼之在济南也。求为东州守,得请高密。”
九月二十日将离杭州去密州。他的《 辛未别天竺观音诗叙》 云:“予昔通守钱塘,移莅胶西,以九月二十日来别南山道友。”
杨绘为他饯别于中和堂,苏轼作《劝金船·无情流水多情客》词。再饯别于湖上,又作《南乡子·东武望余杭》词,并远送苏轼。三月后苏轼作《减字木兰花·维熊佳梦》词,席上劝好友李常喝酒,再作《南乡子· 不到谢公台》词。临别时又作《醉落魄·分携如昨》词。
十月,至金阊,饮酒于王诲席上,当时三过苏台。诲令歌者向苏轼求词,因此他应作了《阮郎归·一年三度过苏台》词。过京口,与胡宗愈等游多景楼作《采桑子·多情多感仍多病》词。
是时,王安石为吕惠卿排斥,而曾布亦被逐,苏轼为《詠王莽》 及《董卓》诗。
十月,去密州道上,有怀子由作《沁园春·孤馆灯青》词。
十一月,三日到密州任上。作《谢表》云:“臣轼言,昨奉勅差知密州军州事,已于今月三日到任。”二十四日作《上韩丞相绛论灾伤手实书》云:“轼到郡二十余日矣,京东独言蝗不为灾,将以谁欺乎?郡己上章论之详矣。”这时,方行“手实法”。他又《上韩丞相书》 极论其“手实法”之残酷,并论“方田均税法”之患,以及言“盐法”、“免役法”之害。
十二月,作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》。除夕,于病中赠段屯田诗云:“龙钟三十九,劳生已强半。岁暮日斜时,还为昔人叹。”
四十岁
公元一○七五年,乙卯、熙宁八年。
是年二月王安石入相,初行河北户马法。
六月颁行王安石诗书周礼义于学官。十月吕惠卿罢知陈州。又罢手实法。
苏轼在密州任太守。
正月有《送段释之和荆林馆诗》。十五日作《蝶恋花· 灯火钱塘三五夜》词。二十日记梦作《江城子·十年生死两茫茫》词。
二月,寄孙巨沅作《 永遇乐·长忆别时景》 词。
三月,出城送客,步至溪上作诗二首。其一云:“送客客已去,寻花花未开。”“父老借问我,使君安在哉?”其二云:“春来六十日,笑口几回开。”“东望峨眉小,庐山翠作堆。”又游庐山观胜景作诗。
四月,旱蝗相继,于常祁祷作《祭常山文》。祷归,三日,雨足,有和章传道《喜雨》诗。十一日又作《寄刘述》诗。
五月,天复旱,再作《祭常山文》 诗,下雨后于常山雩泉作《雩泉记》。
六月,作《和李公择》诗。又作《与滕元发书》并论新法添差将官事。
七月,闻韩琦讣,作《祭魏国韩令公文》。是月苏轼与刘庭式,循古城废圃,求杞菊食之。作《后杞菊赋》,其序云:“余仕宦十有九年,家日益贫,衣食之奉,殆不如昔者。及移守胶西、,意且一饱,而斋厨索然。不堪其忧,日与通守刘君庭式循古城废圃,求杞菊食之。扪腹而笑,然后知天随之。言可信,不谬,作后杞菊赋以自嘲且解之云。”
九月,为城西牡丹忽开一朵,雨中置酒会客,作《雨中花慢· 今岁花时深院》 词。
十月,祭常山回城,小猎。与梅户曹会猎于铁沟,有诗并作《江城子· 老夫聊发少年狂》词。
十一月,增修城上旧台,苏轼登眺其上。子由名其台曰:“超然”,作《超然台赋》,苏轼则作《超然台记》。此时苏轼又再论京东河北“盐法”之害,为《上文侍中彦博论榷盐书》。又送赵晦之罢东武令,归海州作((减字木兰花·贤哉令尹》词。还为敏行法师撰写《成都大悲阁记》,为王巩作《三槐堂铭》。
四十一岁
公元一○一七六年,丙辰,熙宁九年。
正月交趾失陷,邕州守臣苏缄死。二月遣郭逵等击交趾。八月罢天下祠庙。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罢相,出知江宁府,以吴充、王珪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十二月遣内侍李宪措置边事。
是岁,苏轼在密州任太守。
正月,苏轼迁祠部员外郎。春夜,于文勋席上作《蝶恋花·帘外东风交雨》词。
十五日作《盖公堂记》。
二月,作《书李邦直超然台赋后》。
三月,三日流觞于南禅小亭,作《满江红·东武南城》词。四日于东武西斋为《和文与可洋川园池诗》三十首,及《西斋》“起行西园中,草木含幽香”诸诗。
四月六日,作《书文与可超然台赋后》。
五月,京东河北天旱,苏轼到常山祈祷,作《祭常山文》。
六月,作《山堂铭》。
七月,五日登超然台作诗,有“何处觅新秋,萧然北台上。”
八月,十五日饮酒于超然台上,闻孔宗翰方乞密,因和宗翰,前过东武题壁诗。是夜,欢饮达旦,兼怀子由,作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?》词。
九月,九日作《和晁同年九日见寄》诗云:“仰看鸾鹄刺天飞,富贵功名老不思。”又作《送乔施州》诗,“恨无负廓田二顷,空有载行书五车。”
十月,周邠《寄雁荡山图诗》,苏轼作和诗。晚间,登超然台望月,作《江城子·前瞻马耳九仙山》词。这时,其弟子由罢去齐州掌书记,回京上书论新法之弊端。
十一月,苏轼为李常作《李氏山房藏书记》,又为韩忠献作《醉白堂记》。
十二月上旬,诏命苏轼以祠部员外郎,直史馆移知河中府。那时,正当大雪,便与客饮于玉山堂。据其《周邠书》云:“某已被旨,移河中府,候替人,十二月上旬中行相去益远矣… … 今日大雪,与客饮于玉山堂,适遣人往舍弟处,遂作此书。”除夜大雪,苏轼行止于滩州度岁,有“除夜雪相留,无日晴相送”的诗句。
四十二岁
公元一○一七七年,丁已,熙宁十年。
是年七月河决澶州,曹村被扫。九月诏决害民田的所属州县于以疏浚。
苏轼自密州改任徐州太守。正月,元日从滩州出发,经青州赴济南,其侄迟、适前来候见,随即至子由住所,沿途有诗。李常邀苏轼游西湖,出其甥黄庭坚诗文求正于苏轼,有《与黄鲁直书》云:“其后遇李公择于济南,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,而得其为人。”并初遇吴子野。又作《问养生》文。
二月,与李常、吴子野告别至郓州,,鲜于侁留饮新堂作诗。出擅濮间,子由自京师来迎,轼相约赴河中到京师,有命不许入城而寓居城外范镇东园。《与黎希声书》云:“自密将赴河中至陈桥驿,受命改差彭城,便欲赴任,以儿子娶妇留城东景仁园中。”其 送鲁元翰知卫州》诗云:“冗士无处著,寄身范公园。”
三月,二日寒食与王诜作北城之游,饮于四照亭上作《殢人娇· 满园挑花》 词。三日作送范镇诗。据《乌台诗案》云:“熙宁十年二月三日,范镇往西京,轼作诗送之,有‘小人真暗事;闻退岂公难’。以讽小人以小才而享大位。”范镇为别苏轼和韵有“临行一杯酒,此意重山岳。”
三月,为十九岁的长子苏迈娶妇,有《与迈求婚启》云:“长子迈,天资朴鲁,近凭一艺于师传。贤小娘子,姆训夙成。远有万户之家,法聊申不腆之币,愿结无穷之欢。”“夙缘契好,获讲婚姻。”
四月,苏轼与子由过南都,谒张方平于“乐全堂”,为方平作《代张方平谏用兵书》。又过宿州作《和刘泾诗》。二十一日到徐州任上,进《 谢表》。
五月,六日读司马光所寄《独乐园记》作《寄题司马君实独乐园》 诗及《与司马温公书》。
六月,有《寄和李清臣沂山祈雨有应诗》。又与子由、颜复同游百步洪相地筑亭种柳作诗云:“山中故人应大笑,筑室种柳何时还。”并为颜复父作“太初诗叙”——《凫绎先生诗集叙》。
七月,与子由宿于逍遥堂,子由有两绝,苏轼和之。又为王诜作《宝绘堂记》。是时,徐州水患大作,七月十七日,河决澶州,曹村被洪水洗去。八月二十一日水及徐州城下,危害城民。即如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所云:“自密徙徐,是岁河决曹村,泛于梁山泊,溢于南清河。城南两山环绕,吕梁百步扼,之汇于城下,涨不时洩,城将败,富民争出避水,公曰:‘富民若出,民心动摇,吾谁与守?吾在是,水决不能败城,,驱使复入。公履屦杖策,亲入武卫营,呼其卒长,谓之曰:‘河将害城,事急矣!虽禁军,宜为我尽力’。卒长呼曰:‘太守犹不避涂潦,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’。执挺入火伍中,率其徒短衣徒跣,持畚锸以出。筑东南长堤,首起戏马台,尾属于城。堤成。水至堤下,害不及城,民心乃安。然,雨日夜不止,河势益暴,城不沈者三板。公庐于城上,过家不入,使官吏分堵而守。卒完城以闻,请调来岁夫,增筑故城为木岸,以虞水之再至。朝廷从之。徐人至今思焉。”在此期间,苏轼作诗和词若干首。
四十三岁
公元一○七八年,戊午,改年号为元丰元年。
是年正月后以王安石为右仆射、观文殿大学士,封舒国公。五月蔡确参知政事。
苏轼以尚书祠部员外郎,直使馆职在徐州任太守。正月,为章质夫作《思堂记》及诸诗。三月,时年春旱,徐州城东二十里外有石潭与泗水相通,置虎头于潭中可致雪雨。为此,苏轼作《 起伏龙行祷》。之后,他又亲自赴潭谢雨,于道中作《流溪沙》词五首。
七月,作《次韵子由送赵屺归觐钱塘遂赴永嘉》诗。二十二日为范纯粹作《膝县公堂记》。
八月,徐州城之东门以黄土建筑大楼,于八月十一日建成,名之曰:“黄楼。”是时,三郡之士并举,徐顿起、孙勉为考官,苏轼肩试之。苏轼作中秋诗云:“顿子虽咫尺,兀如在牢局”。十二日其长孙箪生。据《与李公择书》云:“某辄有一孙,体甚硕重,决可以扶犁荷锄,想公亦为我喜也。八月十二日生。”十五日咏中秋月,复和子由中秋见月所寄诗云:“六年逢此月,五年照离别。”是月又书写《表忠观碑》。
九月九月在黄楼作古诗一首云:“去年重阳不可说,南城夜半千沤发。”(因去年九月,大水未退)
十月,十二日作《日喻》送吴彦律。
十五日在黄楼上观月,席上《次韵梦登燕子楼》。第一天,便往寻其地,作《永遇乐· 明月如霜》词。
十一月,八日为张天骥作《放鹤亭记》。十九日为王兢作《庄子祠堂记》。
十二月,访获石炭子白土镇之北,作《石炭诗》。又为眉州太守,苏洵的好友黎希声求文而应允,作《眉山远景楼记》。
四十四岁
公元一○七九年,己未,元丰二年。
是年三月疏浚汴河与洛河相通,六月完成。
五月蔡确罢参知政事。七月张方平以太子少师致仕。十月太皇太后曹氏崩,第二年葬永昭陵。
苏轼在徐州任太守。三月改任湖州太守。
正月,观台头寺月与毕仲孙、舒涣、王适及其子迈等八人郊游于泗水之上,登桓山,入石室,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之琴,以“春水满泗泽,夏云多奇峰”为韵,作《游桓山记》。及代作《戴日祥》 诗,并约滕甫议行新法,作《与元发书》。
二月,苏轼闻文同讣为文祭悼,据《祭文与可文》云:“从表弟苏轼,致祭于故湖州文府君与可兄学士之灵。”又据苏轼筼筜谷偃竹记》 云:“与可以元丰二年正月二日没于陈州。”
是月,作《与李公择书》。二+九日作《题文潞公送时郎中诗》云:“今观其幼时诗,精审研密,句句皆有所考,盖其积之久矣。元丰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书。”按玉局文云:“仆在徐州,王子立、子钦皆馆于官舍,而蜀人张师厚来遇,二王方年少,吹洞箫,饮酒于杏花下。三月自徐州移知湖州。”
三月,苏轼罢去徐州太守任职。他在寒食日寄书王诜时,回忆起前年寒食北城之游而作诗日:“北城寒食烟火微,别来春物已再非。”又《和田叔通诗》有“深红落尽,火冷饧稀”四语。清明之后,登藏春阁作《浣溪沙》词云:“惭愧今年二麦丰,千歧细浪午晴空,化工余力染天红。归去山翁因倒载,阑街拍手笑儿童,甚时名作锦熏笼。”
是月,诏命下,命苏轼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湖州军州事。因留别田叔通、寇元弼、石坦夫,作《江城子》词。词云:“天涯流落思无穷,既相逢,却匆匆,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。为问东风余几许?春纵在,与谁同?隋堤三月水溶溶,背归鸿,去吴中。回望彭城清泗与谁通。寄我相思千点泪,流不到,楚江东。”
苏轼罢去徐州任后,往南都于马上走笔作寄子由诗五首,其诗有“东流入淮泗,送我东南行”句。十日抵南都。作《荐诚院罗汉记》。访吕熙道,以病留南都半月。二十四日别子由,乘船于二十七日至灵壁镇,作《灵壁张氏园亭记》云:“余自彭城,移守吴兴。由宋登舟,三宿而至”。“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”。
四月过泗州,题《孙景山西轩》。有“落日明孤塔,青山绕病身。”在仓中访刘景文老兄戏赠一绝云:“应笑苏夫子,侥幸得湖州”。是时,他喜遇张天亨作诗。后渡淮,作《赠孙景山兼寄子由》诗。至高邮与参寥、秦观相遇同行,过杨州访鲜于份,同张大亨游平山堂,作《西江月》词云:“三过平山堂下,半生弹指声中,十年不见老仙翁。壁上龙蛇飞动,欲吊文章太守,仍歌杨柳春风。休言万事转头空,未转头时皆梦。”
十二日作《欧阳家书跋》云:“元丰二年四月十二日苏轼题。”
二十日到达湖州上任,进《谢上表》云:“臣轼言,蒙恩就移前件差遣,已于今月二十日到任。上讫者,风俗阜安在?东南号为无事。山水清远。本朝廷所以优贤,顾惟何人亦与兹选。伏念性资顽鄙,名迹堙微,荷先帝之误;恩擢置三馆。蒙陛下之过听,付以两州,非不欲痛。自激昂少酬恩造,而才分所局,有过无功。伏遇皇帝陛下,天覆群生,海涵万族,用人不求其备嘉善,而矜不能知其愚。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。察其老不生事,或能牧养小民。而巨顷在钱塘;乐其风土鱼鸟之性,既自得于江湖吴越之人,亦安臣之教。妙(此表乃何正臣以为苏轼愚弄朝廷,妄自尊大,作为首先论奏的“罪证”,为此,特全文引记于此)。
五月,五日,遍游吴兴诸寺,晚入飞英寺作诗并记。
十三日作《南歌子·山雨潇潇过》词,后又作《题鲁公放生池碑》。
六月,泛舟城南以“人皆苦炎”分韵作四首。又与参寥、秦观同游何山而别。
七月,七日作《文与可书筼筜谷偃竹记》。其文末云:“是岁七月七日,予在湖州曝书画,见此竹,废卷而哭失声。”又送俞温甫和刘攽登黄楼作诗。
是月,御史何正臣、舒亶、李定、李宜之以苏轼诗文和到湖州任“谢表”及沈括在杭尝求轼手录近诗一通为谤,汇集成册,上奏神宗批准,欲将苏轼送御史台根勘。
二十八日,台史皇甫遵到湖州追摄。苏轼被逮捕,惟迈徒步相随,郡人送者皆泣如雨下,权州事祖无颇等皆畏避,余皆惊散,独二王不去,送于郊外。掌书记陈师锡独出与他饯行。苏轼作《王子立·墓志》云:“予得罪于吴兴,亲戚故人皆惊散。独两王子不去,送予出郊日: ‘死生祸福,天也。公其如天,何返取余家致之南都。”又据《上文潞公书》 云:“轼始就逮赴狱,有一子稍长,徒步相随。其余守舍,皆妇女幼稚,至宿州御史符下,就家取文书,州郡望风遣吏发卒,围船搜取,长幼几怖死。即去,妇女恚骂日:‘是好著书,书成何所得,而怖我如此。’悉取焚之。”据《吴兴备志》云:“出城登舟,郡人送者雨泣。”
八月十八日,苏轼被押赴台狱中。太子少师致仕张方平,吏部待郎致仕范镇“上疏”急救苏轼。其弟子由则乞求纳在身的官职赎买苏轼罪,他在《为兄轼下狱上书》其末云:“惟兄弟之亲,试求哀于陛下而已。臣不胜手足之情,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,但得免下狱死为幸。”
此时,宋神宗下诏,命张璪、李定推治,勘问苏轼的《题王巩所寄张方平诗》,《为王诜书牧马图诗》。
二十八日又勘问苏轼的《和李清臣诗》。
九月三日又勘问《题司马光独乐园诗》、《送范镇游洛中诗》、《送钱藻知婺州诗》、《和陈襄诗》、((送曾巩倅越州诗》、《赠孙觉诗》等。
十四日又勘问《和刘邠、李常诗》、《赠刘执诗》、《寄刘述诗》、《和刘恕诗》、《谢钱觊惠茶诗》。他们经过这样的一翻勘问,使欲处死苏轼。苏轼忖度归堪死狱中,不得与子由一别,于是授狱卒梁成“遗二诗”以寄子由。据《陆游二老堂诗话》 云:“苏子容丞相,是秋亦自濠州摄赴狱,尝赋诗十四篇,叙云:子瞻先已被击。予昼居三院东阁,而子瞻在知杂南庑,才隔一垣。其诗云:‘遥怜北户吴兴守,诟辱通宵不忍闻’。”
十月御史台又将苏轼撰作的所谓讥讽文字诗赋汇集成册,随同其勘状上奏。
十五日御史台奉御批,追查朝廷内外文武官员与苏轼交往和承受诗文的苏辙、王巩、曾巩、李清臣、张方平、黄庭坚、晁补之、范镇、司马光等若干人。
这时,太皇太后向神宗说:“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甚喜,说与子孙得两宰相耳,今闻轼以作诗系狱,得非小人中伤之搪,至于诗。其过微矣。吾疾势已笃,不可冤滥致伤中和。神宗涕泣受命。”苏轼闻听慈圣太皇太后服药降德音纪以诗。
二十日太皇太后死去。苏轼为此写道:“吏以某罪人,不许成服.欲哭则不可,欲泣则不敢。乃作挽词二首。”
十一月苏轼作御史台“榆、槐、柏、竹”诗四首。是月三十日,结案具状申奏,差陈睦录问,准备处罚,“欲置死地,锻炼久之不决。”这时,方为宰相的吴充和章惇极力营救,而神宗亦怜悯他。据吴本中《杂说》云:“苏子瞻自湖州以言语刺讥下御史狱,吴充方为相。一曰问上:魏武帝何如人?上曰:何足道!充曰:陛下动以尧舜为法,薄魏武固宜。然魏武猜忌如此,犹能容弥衡。陛下以尧舜为法,而不能容一苏轼,何也?上惊曰:联无他意,止欲召他对狱考核是非尔,行将放出也。”何邃《 春诸纪闻》 载:“先生云:某初逮御史狱,狱具奏上。是夕昏鼓既毕,某方就寝,忽见二人排闼而入,投箧于地。即枕卧三至四鼓,某睡中觉有撼体,而连语云:学士贺喜者。某徐转仄问之,即曰:安心熟睡,乃挈箧而出。盖初奏上,舒亶之徒,力低上前,必欲置之死地,而裕陵初无深罪之意,密遣小黄门至狱中视某起居状。适某就寝鼻息如雷,即驰以报裕陵,顾谓左右曰:联知苏轼胸中无事者,于是有黄州之命。”
又据宋胜非《秀水闲居录》云:“其后禹玉既退,子厚谓禹玉曰:相公欲覆人家族耶?禹玉曰:此舒亶语耳。子厚曰:亶之唾亦可食乎。”
忽一日,禁中特遣冯宗道复查案狱遂定。十二月二十九日,苏轼被释放出狱,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,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,不得签署公事并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。其余与苏轼交往的人均受到谪贬和罚铜。子由被谪贬筠州(今江西瑞州)为盐酒税。
苏轼出狱后,再次和前韵作寄子由诗二首,有“百日归期恰及春”句。苏轼自八月入狱,至此是一百天有余呵!
四十五岁
公元一○八○年,庚申,元丰三年。
是年二月章悙为参知政事。三月吴充罢相。
九月改官制,以王安石为特进,改封荆国公。
苏轼谪贬在黄州。
正月一日,苏轼挈迈出京,据《子姑神记》云:“元丰三年正月朔日,予始去京师。”四日至陈州,吊文与可之丧,抚视诸孤,止于其家,以等待子由共同商计,将文与可丧运回四川。作诗云:“君以思归梦巴峡,我能未到说黄州。此生聚散何穷已,未能悲歌学楚囚。”之后,他见着文与可的“飞白书”,即作挽词似的《 文与可飞白赞》 文。
十月子由自南都来陈州相见,三日而别。作长诗一首云:“夫子自逐客,尚能哀楚囚”。“纳之忧患伤,磨以百日愁。”“此别何足道,大江东西州”。“便为齐安民,何必归故丘。”据苏轼《与王定国书》 云:“子由昨日来陈相别,面色殊清润,目光炯然。”
十四旦与文与可之子,子由之婿的文逸民饮别携手游于河堤赠一诗。然后,复作夫子自逐客一篇以别子由。其题跋云:“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。”
至十八日于蔡州道上遇雪,有《和子由韵古诗》 二首。过新息县在住居新息的眉州人任极处留诗一首以示乡人。又游净居寺作诗并叙。
二十日度关山有“一夜东风吹石裂,半随飞雪度关山”诗。至歧亭,访故人陈慥,又赋诗一首云:“去年今日关山路,细雨梅花正断魂。”过麻城万松亭见县令张毅所植松多凋落,作《戏作种松》诗一首。
二十五日与陈慥季常相见,为留五日,赋诗一篇而去:“昨日云阴重,东风融雪汁。”并赠《临江仙·细马远驮双侍去》词一首,再为陈慥作《所蓄朱陈村嫁聚图》二首。诗云:“我是朱陈旧使君,劝耕曾入杏花村。而今风物那堪画,县吏催钱夜打门。”
二月,一日到黄州贬所,寓居定惠院。进《上谢表》云:“闭门郤扫,退伏思念,求所以自新之方。”苏轼在黄州,随僧蔬食,暇则“盖出入往村寺沐浴,及寻溪傍谷钓鱼采药以自娱。”他在《与李方叔书》中说:“得罪以来,深自闭塞。扁舟草履,放浪山水间,与渔樵杂处,往往为醉。人所推骂,自喜渐不为人识。”并作《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》诗。此定惠院,“绕舍皆茂林修竹,荒池蒲苇,春夏之交,鸣鸟百族,士人多以其声之似者名之。”苏轼为此有诗。
三月,游武昌作诗。
四月,梅尧臣用禽言体作《五禽言诗》。陈君式来与其订交,并为鄂守朱寿昌作书和《书杜君懿藏诸葛笔》。
五月文逸民扶运其父文同丧回成都,过黄州时,苏轼为其作《再祭文与可文》。
是月,子由奉同安君及迨、过来见苏轼。他以诗迎接。子由答子瞻见寄诗云:“黄州不到六十里,白浪俄生百万重。”
二十九日,苏轼迁居临皋亭,在回车院中作《迁居诗》,有“全家占江驿,绝境夭为破。饥寒相乘除,未见可吊贺。”
六月,与子由渡樊口,同游武昌寒溪西山,至九曲废亭作《樊山记》。九日子由赴筠州盐酒务并和诗。
七月定惠院颙师于竹下开啸轩以待,轼作诗并为《与上人书》。
八月,作《与参寥书》云:“中秋不十日,秋潦水方涨水面,十里月出房心间,风露浩然。独与儿子迈棹小舟至赤壁,西望武昌,山谷乔木苍然,云涛际天。”
十五日作《西江月· 世事一场大梦》词。在临皋又作《与王定国书》。
九月,重九与黄州太守徐君猷饮酒于涵辉楼作《南乡子·霜降水痕收》词。
十五日读《战国策》作《书商君功罪》。又为《与蹇授之书》和《赤壁记》。
二十五日读国史补书杜羔事作《书杜羔事》寄朱寿昌。
是月,其妻弟王箴自蜀侯使人来问候,作《与王元直书》。
十月,李常自舒州来访,与李常同游武昌寒溪西寺作《菩萨泉记》。闻堂兄子正讣为文祭悼。
是年八月苏轼乳母任采莲病故,本月为其撰写《乳母任氏墓志铭》。十月二十四日将乳母葬于黄州东阜黄冈县之北。
十一月,冬至日谢客入天庆观宴坐其中,作《与秦少游书》。
十二月,十五日作《与李方叔书》。
十八日作《划水记》。
二十日作《石氏画苑记》。之后,撰《易传》,他在《上文潞公书》中云:“到黄州无所思,覃思易论语若有所得。”又作《凤咮砚铭》、《与滕达道书》 。与请悟游车湖《书王文甫》、梦作《裙靴铭并叙》、《评杨氏所藏欧蔡书》、《书情悟墨》。
四十六岁
公元一○八一年,辛酉,元丰四年。
是年正月诏进士加律义。三月章惇罢知蔡州。
苏轼在黄州寓居临皋亭。
正月二十日往歧亭访陈季常,沿途作诗。
二月,苏轼居黄州年余日,生活困匮。马梦得为苏轼请于郡守,得故营地数十亩,而躬耕其中。此土地久荒已成为茨棘瓦砾之场,而恰遇“是岁天大旱,垦辟之劳苦,筋力已殆尽。苏轼常释手而叹”,作“东坡”八章诗。
据东坡“八章诗序”云:“余至黄二年,日以困匮,故人马正卿,哀余乏食于郡,请故营地,使躬耕其中。”又(曾孔毅甫》 诗云:“去年东坡拾瓦砾,今年割草盖雪堂。”
四月,于安国寺作《应梦罗汉记》。闻任伋讣作《祭任铃辖文》 并作任伋挽词。
五月,五日为徐君酞作《少年游·银塘朱槛》词。十一日为唐垌作《书唐氏六家书后》。
六月,二十三日陈慥来访苏轼。“客有善琴者,出所蓄宝琴弹之。苏轼作《 记家藏雷琴》 云:“余家有琴… … 元丰四年六月二十三日陈季常处士,自歧亭来访余,携精笔佳纸妙墨求余书。会客有善琴者,求余所蓄宝琴弹之,故所书皆琴事。”
七月,二日作《谢放罪表》。
八月,十五日与客饮酒于江亭作《书郑元舆捐纸》。
九月,二十二日书《归去来集字诗十首》。
十月,九日于秋香亭为徐君酞作《定风波· 两两轻红半晕腮》 词。二十日《书游垂红亭记》。
二十一日作《饮酒说》。
二十二日访王齐愈于车湖,坐上得陈慥书,报说神谔领兵深入西夏,大捷。苏轼为此作诗。又与马梦得饮酒于东禅庄院作《书孟东野诗》、《再书梦得穷》。
是月苏轼于赤壁怀古,作《念奴娇·大江东去》词。
十一月,二日雨后微雪,徐君酞携酒来临皋与苏轼同饮。苏轼作《院溪沙·覆块青青麦未苏》词。
三日酒醒,雪大作,又作和前韵词数首。其词有“空腹有诗衣有结,湿薪如桂米如珠。”“万顷风涛不记苏,雪睛江上麦千车,但令人饱我愁无。”
又作《题子明》堂兄诗。于冬至赠侄安节诗云:“平生几冬至,少小如昨日。”
十五日作《赵先生舍利记》书“摩利支经”并《跋所书摩利支经后》。
十二月,《和陈季常诗》又《书雪》云:“今年黄州大雪盈尺,吾方种麦东坡。得此,固我所喜,但舍外无薪米者,亦为之耿耿不寐,悲夫!”
雪中有怀朱寿昌作《江城子·黄昏犹是雨纤纤》词。
二十五日大雪始晴,作《梦回文》诗,又作子由《楼贤寺记跋》。之后,撰《易传》、《论语说》成。据苏轼《上文潞公书》云:“到黄无所用心,遂因先子作《易传》九卷,又自以意作《论语说》五卷。”
是月为陈慥作其父希亮传——《陈公弼传》。并为慥作《方山子传》。又为惟简作成都《胜相院经藏记》。是时,陈师仲为东坡编述《超然》、《黄楼》二集,苏轼为此作《答陈师仲主薄书》及《题陈吏部诗》
四十七岁
公元一○八二年,壬戍,元丰五年。
是年四月更官制。施行三省:中书省揆而议之,门下省审而覆之、尚书省承而行之。八月京城永乐。九月夏人来攻,城陷。十月贬吕惠卿知军州。十一月大赦天下。
苏轼在黄州寓居临皋亭。就东坡,筑雪堂,苏轼自书“东坡雪堂”四字以榜之。
正月,二日宜都令朱嗣先来谒,苏轼为《 书欧阳公黄中朝诗后》 。又作《书胜相院经藏碑》、《与宝月大师书》、《与膝达道书》。
十七日苏轼梦扁舟渡江,作《水龙吟· 小舟横截春江》词。
二十日作《天篆记》。
二月,筠州太守毛国镇将《归来》求赠言,苏轼为书《 归去来词后》 并作《 和子由题孔平仲诗》。
是月,苏轼于东坡建筑一所“东坡雪堂”,从此,自号东坡居士。因此他作《雪堂记》 云:“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,筑而垣之,作雪堂焉。号其正曰:‘雪堂’。堂以大雪中为,因绘雪于四壁之间,无容隙也。起居偃仰,环顾脾昵,无非雪者。苏子居之,真得真所者也。歌曰:雪堂之前后兮,春草齐雪堂之左右兮,斜径微雪堂之上兮,有硕人之颀颀考盘于此兮,芒蹊而葛衣挹清泉兮,抱瓮而忘其机负倾筐兮,行歌而采薇。”
他并以雪堂酒为义罇。身耕妻蚕,将以卒岁。他在《与李公择书》 中说:“某见在东坡作陂种稻,劳苦之中,亦自有乐事。有屋五间,果菜十数畦,桑百余本,身耕妻蚕,聊以卒岁。”
在他的《江城子》词序中亦云:“元丰壬戍之春,余躬耕于东坡,筑雪堂居之。南挹四望亭之后邱,西控北山之微泉,慨然而叹此,亦斜川之游也。其词云:“梦中了了醉中醒,只渊明是前生,走遍人间依旧郤躬耕。昨夜东坡春雨足,鸟鹊喜,报新晴,雪堂西畔暗泉鸣。北山倾,小溪横,南望亭邱孤秀耸曾城,都是斜川当日境,吾老矣,寄余龄。”
三月,三日作《 陶渊明饮酒诗后》。又有《 清明改新火诗》 。七日以相田至沙湖道中遇雨,作《定风波· 莫听穿林打叶声》
词。
这时,他得臂疾,请庞医治疗。病愈,与庞医游清泉寺饮王羲之洗笔泉,倘佯于兰溪之上,见溪水西流,乃作《院溪沙·山下兰芽短浸溪》词。他是夜,过酒家,饮酒醉月,乘马至溪桥上,下马休息,题《西江月· 野照弥弥浅浪》 词于桥柱上。他还作《寒食诗》 二首云:“自我来黄州,已见三寒食。”
十一日还车湖,过王齐愈达轩,作《 四花相似说》并《书赠王十六秀才》。
几日后,米芾来初谒轼于雪堂,观看所藏吴道子画释迦佛。因米芾善画竹,轼便贴观音纸于壁上,即起作两枝竹,补以枯树怪石,遂赠之。
董钺来游雪堂,有卜邻意,苏轼将《 归去来辞》 加以隐括,作《哨遍》“令其家僮和牛角而歌之”,又和董钺《蒲江红·忧喜相寻》词。
四月,作《上文潞公书》。
五月,以怪石供佛印,作《怪石供》。绵竹道士杨世昌来访,会酿蜜酒,苏轼为作《蜜酒歌》。
武昌,西山松柏之间的羊肠九曲路上有亭,苏轼嘱子由为记。轼作跋《题九曲亭》 有“元鸿横号黄槲砚”句。
六月,东坡与诸子往来雪堂临皋之间,经黄泥坂,作《 黄泥坂》 词,又作《渔家敖》 词,《渔蛮子》 词。
七月,与迈夜坐,作联句诗。
十六日与客泛舟赤壁。作《 前赤壁赋》 曰:“壬戍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”
八月,十五作《 念奴娇”凭高眺远》词。
九月,九日徐君猷携酒来雪堂,作《醉蓬莱· 笑劳生一梦》词。雪堂夜饮,醉归临皋作《临江仙·夜饮东坡醉复醒》词。“
十月十五日步自雪堂,将归于临皋,二客从余过黄泥坂,霜露既降,木叶尽脱,人影在地,仰见明月,顾而乐之行歌相答。于是携酒与鱼,复游于赤壁之下。”苏轼作《 后赤壁赋》 云:“十月之望,苏子步自雪堂,将归于临皋。”
十一月,《 书雪堂四戒》 云:“出舆入辇,命曰:蹶痿之机。洞房清宫,命曰:寒热之媒。皓齿蛾眉,命曰伐性之斧。甘脆肥浓,命曰腐肠之药。此三十二字,吾当书之门窗几席,增绅盘盂使坐起见之,寝食念之。元丰五年十一月雪堂书。”
十二月,十三日作《跋李康年篆心经后》。
十九日生日置酒于赤壁矶上作诗并访陈慥于此亭。
又作“酸酒如齑汤,甜酒如蜜汁”诗。
与李委泛舟赤壁作《书与范子丰》。
是月还作有《减字木兰花·娇多媚煞》词,《卜算子·缺月挂疏桐》词,以及《黼砚铭叙》、《胡麻赋叙》,《祭欧阳伯和文》、《书杜甫屏迹诗》、《书田》 、《书晃无咎所作杜舆子师字说后》、《与杜子师书》等。
四十八岁
公元一○八三年,癸亥,元丰六年。
是年润六月,富弼薨。十二月文彦博以太师致仕。
苏轼在黄州,居雪堂。
正月,东坡的儿子迨、过从学馆于雪堂。
眉山人巢无修来跟从东坡门下学习。为解嘲作《巢菜》诗。又与眉山人苏寿明、巢元修送眉山应托往游庐山。
三月寒食日复歌《寒食词》。又作《郭忠恕画赞》并叙。是时参寥自杭州来访馆于雪堂。三月二十五日作《记黄州妇))。四月一日苏轼同游武昌西山,作《记参寥子饮茶诗》。再作《后怪石供》。
又作《奇周安孺茶》诗及《代巢元修遗爱亭记》。
五月,《录南堂成诗》云:“客来梦觉知何处,卦起西窗浪接天,”以寄蔡承禧并作书。
作《满庭芳,三十三年》 词,又送别徐君猷作《好事近·红粉莫悲啼》词。
是月,苏轼因右眼患疮及赤眼病,几乎失明,乃杜门僧斋:“某卧病半年,终未清快。近复以风毒攻右目,几失明,杜门僧斋”。
润六月,闻陈襄讣,作《与陈朝请书》。二十四日《书士琴赠吴主薄》。他刚病起,又闻宫弼讣。李常以礼部侍郎召还,以作《与李公择书》 。
当张梦得营新居于江上筑亭。苏轼为其书名曰:“快哉亭”, 并作《水调歌头· 落日绣帘卷》词。
七月,作《初秋寄子由》、《和王巩南迁初归诗》。六日作《定风波· 雨洗娟娟嫩叶光》词。十日作《跋吴道子地狱变相》。
十五日孙鼛来访苏轼,出观其父苏洵的手迹,作《跋先君与孙叔静帖》。又《书刘庭式事》。
八月,二十三日作《漱茶说》。二十七日作《节饮食说》云:“东坡居士自今以往,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。有尊客,盛撰则三之。”又云:“一曰安分以养福;二日宽胃以养气;三曰省费以养财。元丰六年八月二十七日。”
九月,作《十柏子词》 有“自酒新开九酝,黄花已过重阳。”二十七日东坡的第四子遁生,小名干儿,颀然颖异。乃作《洗儿戏作》 诗云:“人皆养子望聪明,我被聪明误一生。惟愿孩儿愚且鲁,无灾无难到公卿。”又后题云:“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,小名干儿,顽然颖异。”又《朝云墓志》 云:“生子遁。”
十月,十二日月夜过承天寺访张梦得“相与步于中庭,庭下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何夜无月,何处无竹柏,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。”“记承天寺夜游——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。”又《 书张怀民所遗墨》云:“世人论墨多贵其黑,而不取其光。光而不黑固为弃物,黑而不光索然无神采,亦复无用……”
十五日作《诸葛丰笔》 云:“唐林夫,以诸葛丰笔两束见寄。每束十色,奇妙之极,非林夫善书莫能得此笔。元丰六年十月十日醉中题。”
冬至日作《书名僧令休砚》,及《和蔡承禧海州石室》诗。
十一月,九日作《跋君子泉铭》。
十二日,为张梦得书《昆阳城赋》。
是月徐君猷卒,其丧过黄州,东坡抚棺一恸,乃作《 祭徐君猷文》。
十二月,八日饮酒于张梦得的小阁,作《 南柯子》 词,有“他时一醉画堂前,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。”
十九日苏轼生日,王适以诗来庆。他寄茶二十一斤并答诗。
二十七日为《 梦作祭句亡文》 。之后,又作《 与钱济明书》 、赠参寥《 卵砚铭》 、《 王定国诗集叙》 。曹焕来看望苏轼,将筠州。苏轼作东轩长老诗以戏子由。又得昙秀书,作《 记梦弥勒殿》 文。
四十九岁
公元一○八四年,甲子,元丰七年。
苏轼被谪移汝州。
正月,作《和秦观· 参寥梅花诗》。夜过雪堂,闻崔闲弹晓角,作《题孟郊诗》。次日有《 送酒与崔诚老诗帖》 。
二月二日与参寥,徐大正步自雪堂,沿柯池入乾明寺。观竹林谒乳母任氏坟,又为师中庵题名。及作《 与司马君实书》。
三月三日出游至定惠院,题有《 记定惠寺海棠说》。还作有《 圣散子叙》。
三月诰下,对苏轼特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,不得签书公事。苏轼作“进上谢表。”
九日书与王齐愈往来识别,作《与王文甫书》 。
据《满庭芳》词序云:“四月一日,余得自黄移汝,留别雪堂。邻里二三君子,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,遂书以遗之。”其词云:归去来兮,吾归何处?万里家在岷峨。百年强半,来日苦无多。坐见黄州再闰,儿童尽楚语吴歌。山中友,鸡豚社酒,相劝老东坡……”
六日为继莲作《安国寺记》。
七日《记张君宜医》。又作诗别黄州,并《和参寥留别雪堂》诗。是时,王齐愈、王齐万、陈慥、参寥、赵吉并从东坡行。渡江过武昌,夜行吴王岘。苏轼闻黄州鼓角,乃回望东坡,不禁凄然泣下。即作诗。至慈湖留王齐愈二日,作《再书赠王文甫》。其中惟有陈季常独送苏轼至九江。既到江州,作《和李太白浔阳宫诗》,其序云:“今予亦四十九,感之,次其韵。”因游庐山,又作《记游庐山说》 其说云:“仆初入庐山,山谷奇秀,平生所欲见,应接不暇,不欲作诗。已而山中僧偌皆曰:苏子瞻来矣!不觉作一绝。”又入开元寺,主僧求诗,作瀑布一绝。他在庐山往来十余日,择其奇胜,还作了《漱玉亭》、《三峡桥》二诗。最后与东林总老游西林,作《题西林壁》诗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
五月一日,至海昏,与王适遇于道中。过建昌李公择故居,作古诗一首。将达筠州,以诗先寄其侄迟、适、逊。至建山寺子由来迎。到筠州寓居于东轩。五日与侄游大愚山真如寺。八日与子由分别。九日还,至奉新有《寄子由诗》。十日游宝云寺“此君亭”。
六月,参廖以诗留别作答诗,途挈家以行。九日,其子苏迈,赴饶之德兴尉,东坡送他到湖口,游石钟山。作《石钟山记》。又以砚賮为铭以勉其子迈。十一日论萧统《文选》作《题文选》文。过池州,作《清溪词》。二十三日游芜湖承天院,为蕴湘书《温庭筠湖阴曲》。
七月,乘舟至当涂,作《天石砚铭跋》,又《书李白十咏诗》。
抵金陵、见王安石于蒋山。安石以修《三国志》为托。据邵博《闻见后录》 云:“东坡自黄冈移汝,泛舟过金陵,见王安石于钟山。留连宴语。安石曰:子瞻当重作三国书。”
十六日游天庆观《书子由金陵天庆观诗》。
二十八日其第四子遁病亡,作“哭子”诗。八月,苏轼数次见王安石于蒋山。议论西夏用兵及东狱事。据宋史本传云:“轼过金凌见王安石曰:大兵大狱,汉唐灭亡之兆。祖宗以仁厚治天下,正欲革此。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,东南数起大狱,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?安石曰:二事皆惠卿启之。安石在外,安敢言?轼曰:在朝则言,在外则不言,事君之常礼耳!上所以待公者,非常礼。公所以待上者,岂可以常礼乎?!安石厉声日:安石须说。又说,出在安石口,入在子瞻耳。人须是知行一,不义杀。一不辜,得天下弗为乃可。轼戏曰,今之君子争减,半年磨勘,虽杀人亦为之。安石笑而不言。”
是月,苏轼又与王益柔游蒋山,复登赏心亭。因送益柔移送南都,作《鱼家傲》词:“千古龙盘并虎踞。”十四日与王益柔同赴仪真,有《再和蒋山》诗,赠《袁陟诗》,《和蒋之奇诗》。十九日从仪真出发,滕元发乘小舟破浪来迎苏轼,两人挚手涕下。当时许遵、秦观亦至、遂会于金山,作《倡和诗》。二十日为《代滕达送湖州谢表》。东坡以玉带施于金山寺送园宝僧人归蜀。
九月五日作《 与王荆公书》。
浮玉元将要为苏轼在京口买田,而苏轼亦准备宿居于蒜山松林中,但俱未遂。乃买曹庄田于宜兴。
十月二日书《楚颂帖》。东坡欲开辟小园种柑橘三百本,构楚颂亭其中。并书《陶渊明百年归邱陇诗》,又“与单秀才步田入黄土村,村人以酒饷公,谓公日:此红友也。公欣然饮之。”作《与滕达道书》 。六日书《 和文与可洋州园池诗》 。
十九日渡江至杨州,作《乞常州居住表》 。
二十六日作《韩琦黄州诗跋》,又作别《无择诗》、《茶花诗》、《西阁诗》、《和田待问赠诗》及《浣溪沙·学画鸦儿正妙年》词,与秦观淮上饮别,作《虞美人·波声拍枕长淮晓》词。
十二月一日抵泗州,有《书唐林夫惠砚》 、《赠龟山辩才和张琬诗》。是月苏轼与少年时交往的刘仲达相遇于泗上,乃同至都梁山中话旧,作《满庭芳· 三十三年》词。
十八日浴于雍熙塔下,戏作《 如梦夕令》词。
二十四日同刘倩叔游都梁山,作《洗溪沙· 细细斜风》词。都梁山中过监仓访萧渊《 题东轩诗》,与刘士彦山行晚归,作《 行香子· 北望平川》词。
除夕,雪中黄实(几道)送酥同作诗。
五十岁
公元一○八五年。乙丑,元丰八年。
是年正月神宗不豫,大赦天下。三月一日皇太后高氏垂帘立皇子延安郡王为皇太子。三月五日神宗崩于福宁殿,年寿三十八岁。皇太子赵煦即位,是时哲宗年十岁,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权同处军国事。四月诏宽保甲养马法,罢免役钱。五月王珪薨。十月以司马光为门下侍郎。
苏轼复任朝奉郎起知登州,又为礼部郎中。
苏轼于正月一日在大雪中过淮州,作《射堂诗》。四月离泗州北行。《 泗岸喜题》云:“滴居黄州五年,今日离泗州北行,岸上闻骡驮铎声空笼,意亦欣然。盖不闻此声久矣。韩退之诗云:照壁喜见蝎。此语真不虚也。然吾方上书求居常州,岂鱼鸟之性终安于江湖耶。元丰八年正月四日书。”又作《 再上乞常州居住表》 有“以禄凛久虚,衣食不继,累重道远,不免舟行。自离黄州,风涛惊恐,举家重病,一子丧亡。今虽离泗州而资用罄竭,去汝尚远。无屋可居,无田可食,二十馀口,不知所归。饥寒之忧,近在朝夕。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,初给襢粥。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。”二十日作《跋翰林钱公诗后》,是夜过兰皋亭题诗。
二月,至南都谒张方平于“乐全堂”。又作《荐诚院罗汉记》。是月诰下仍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泗州团练副使,不得签书公事,常州居住。再作《满庭芳》词,序云:“余居黄五年,将赴临汝,作《满庭芳》一篇。别黄州既至南都,蒙恩放门阳羡,复作一篇词。”又作《青日诗》,有“午醉醒来无一事,只将春睡赏春睛。”
十九日为弟子由保母作《保母杨氏墓志铭》。后又作《过王廷老观所藏画》、《题赵昌花》诸诗。
三月六日在南京闻神宗崩,遗制成服。作《与王定国书》。又为《代张安道进神宗功德疏》。
四月,作神宗《挽词》。其第三首结尾云:“病马空嘶枥,枯葵已泫霜,余生卧江海,归梦泣嵩邵。”是月三日自南都还,六日再经灵壁作《书画壁易石事》。过楚州作《祭蔡景繁文》并与田叔通席土赠午鬟作《南乡子》词。
五月,一日在杨州竹西寺,作诗记寺壁。后为吕公著作《治道论》。
二十二日至常州贬所,作《进上谢表》。归宜兴作《菩萨蛮》词云:“买田阳羡吾将老,从来只为溪山好……。”
是月,“士人邵民瞻从学于东坡并为东坡买屋。坡倾囊偿之。方卜吉入居,夜步月入村中,闻老妇哭声甚哀,遂推门而入,问其故,则痛其子卖其屋也。东坡亦为之怆然。即取屋券焚之,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居,不索其买钱。自是遂还毗陵不复买宅。”
六月苏轼初闻起知登州。他将起行,有怀于荆溪,作《 蝶恋花》 词。
是月,由司马光举荐苏轼。朝廷下令苏轼复朝奉郎,起知登州军国事。过润州至真州,作《 溪阴堂》 诗。这时,他在邓公瑾舟中,观邸报司马光进入门下省,乃作《 与司马温公书》 。
七月,四日作《 跋蔡君漠书(即蔡襄)》 云:“仆尝论君谟书,为中朝第一。议者多以为不然,或谓君漠书词。此殊非知书者。元丰八年七月四日。”之后,登金山妙高台,作诗。
二十五日杜介自浙东还,相遇于金山,为言天台之异,赠诗。又作答《 与滕元发书》 。
八月子由为校书郎。栾城集《初闻得校书郎示同官诗》云:“读书犹记少年狂,万卷纵横晒腹囊。奔走半生头欲白,今年始得校书郎。百家小邑万重山,渐愧斯民爱长官,粳稻如云梨枣熟,暂为聊复为加餐。”(子由十九岁成进士,年二十三登制科,淹滞于九品小官,共二十九年。自是以七年押入门下省,即参知政事。)
二十七日苏轼过杨州有诗。
九月,一日作《 跋范文正公帖》 。
十月,过海州,见所筑高丽亭馆,叹其壮丽,作一绝。赴高密,过涟水,重遇赵晦之,赠《 蝶恋花》词。
十五日抵登州任职,作《进谢上表》 。
是月子由为右司谏。
是月二十日苏轼为礼部郎中,《进谢上表》 。遂罢任,过万松堂作诗。登蓬莱阁望海,作《蓬莱阁记》 。又作《 登州海市诗》 。又有别登州举人诗句“休嫌五日匆匆守”。
十一月,二日与其子苏过游,作诗。
七日作《书吴道子画后》 。
又为宋宝国作《跋王氏华严经解》 。
至郓州与范纯粹论给田募役事。
赴南都,过张方平乐全堂遇程怀立,为作《传神记》。
十二月,作《上议登州水军状》,《乞罢登莱确盐状》。不几日,抵京师任礼部郎中。
这时,“蔡确为左仆射,韩缜为右仆射,张操为中书侍郎,章悙知枢密院事,李清臣迁左辖。群奸盘踞政地。独司马光在门下省。悙每谑侮他,光困甚。求助于苏轼,轼谓悙曰,司马君实时望甚重,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,法正曰:若不加礼,必以贱贤为累,先主纳之,乃以靖为司徙。许靖且不可慢,况君实乎?悙然之。光赖以安。于是轼草《 给田募役状》。”
苏轼接着向司马光提出许多主长和建议都未重视或不允可。是时,诰下迁起居舍人,苏轼作《上辞免状》,有旨不允。苏轼再上《辞免状》。后又作答《与张文潜书》。
五十一岁
公元一○八六年,丙寅,哲宗元祐元年。
润二月,蔡确,章惇相继罢相。四月王安石卒。文彦博以太师平章军国事。五月韩维为门下侍郎,吕惠卿落职,分司南京。八月罢青苗钱。九月司马光薨。十月罢蔡京出知成德军。十一月苏辙为中书舍人。十二月朋党之祸起。
苏轼在京为中书舍人,翰林学士、知制诰。
正月,苏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殿,改赐银绯。子由至京任右司谏。《志林》云:“元祐元年,余为中书舍人。复迁翰林学士,知制诰”。
八日黄庭坚拜于东坡门下为学生。东坡作庭坚所遗洮河“石砚铭”。+二日又为柳仲远《题憩寂图》,其叙云:“元祐元年正月十二日苏子瞻李伯时为柳仲远作松石图”。诗云:“东坡虽是湖州派,竹石风流各一时。前世画师今姓李,不妨题作辋川诗。文与可尝云:老夫墨竹一派。近在徐州,吾竹虽不及石,似过之。…… 苏仙漱墨作苍石,应解种花闻此诗。”
二月六日罢免役法,复差役法,定差官置局与东坡议论。苏轼八日朝退,独在起居院读《汉书》、《儒林传》,有感于申公故事,作诗。又作《和王觌喜诗》。
润二月作《书子由梦中诗》一绝。
三月,诰下迁中书舍人。苏轼上《辞免状》云:“臣顷自贬所,起知登州,到任五日,而召以省郎。到省半月而擢为右史。欲自勉强,少酬恩私,而才无他长。职有常守,出入禁闼,三月有余,考论事功,一毫无取。今又冒荣直授躐众骤迁”云云。
但因批答不允其辞免,仍至中书舍人任。因此,改赐章服,又作《进谢上表》。是时,作《送程之邵和楚州诗》云:“我正含毫紫微阁,病眼昏花困书檄。”又作《王廷老知硫州诗》、《和钱勰病起诗》、《赠别子由赴临汝诗》。
四月与王巩及其侄王震并张彦若、戴仲达游宝梵寺,作《书欧阳修寄王太尉诗》。又为法秀作《法云寺钟铭》及《和朱光庭初夏喜雨》诗。
五月,是年四月王安石巳死,苏轼代朝廷作《行王安石赠太傅欶》,其词有云:“断以已意,古今所无,胡不百年为之一涕。”由此,可想见苏轼愤慨行于笔端了!
六月,作吕惠卿安置建宁军责词云:“元凶在位,民不奠居,司寇失刑,士有异论,稍正滔天之罪,永为垂世之规。具官吕惠卿以斗答之才,挟穿窬之智,谄事宰辅,同升庙堂。乐祸而贪功,好兵而喜杀,以聚敛为仁义,以法律为诗书。首建青苗、次行助役、均输之政……。”
七月,奉欶祭西太一宫作《和韩川韵西太一宫》诗。他见王安石题诗于壁,犹存,便次韵有:“秋早川原净丽”句,又作《和子由韵送陈侗知陕州诗》。
八月,二十二日与王巩、子由观看黄庭坚诗,作《 书黄鲁直诗后》 ,文云:“读鲁直诗如见鲁仲连、李太白……元祐元年八月二十二日与定国、子由同观。”
是月,诏赐对衣金带·金镀银鞍辔马,差供奉官,宣圣旨召入学士院,为翰林学士。作《上谢宣召状》。又作《谢上表》 ,再作《谢对衣金带马表》、《上笏记》、《内制明堂赦文》。
九月,一日,正议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司马光薨于西府。东坡率两制官员自使所往吊。而三省六卿大夫皆集合在此,由宣仁后、哲宗亲自祭奠,苏东坡作《司马温公行状》。
是年,司马光与苏轼在对待免役法上是有争议的。
在苏辙的《 东坡先生墓志铭》 中说:“元祐元年,公以七品服入侍延和,即改赐银绯。二月,迁中书舍人。时,君实方议论改免役为差役。差役行于祖宗之世,法久多弊:编户充役,不习官府;吏虚使之,多以破产;而狭乡之民,或有不得休息者。先帝知其然,故为免役。使民以户高下出钱,而无执役之苦。行法者不循上意,放雇役实费之外,取钱过多,民遂以病,而不知其利,欲一切以差役代之。方差官置局,公亦与其选,独以实告,而君实始不悦矣。尝见之政事堂,条陈不可,君实忿然。公曰:‘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,公为谏官,争之甚力,魏公不乐,公亦不顾。轼昔闻公道其详,岂今日作相,不许轼尽言耶?’君实笑而止。公知言不用,乞补外。不许。君实始怒,有逐公意,会其病卒,乃已。”
十月二日作《贺辽国正旦书》。
二十一日为王诜《书黄泥坂词跋》。又作《试馆职策问》。二十九日苏轼奉命召试学士院,选拔其门生毕仲游、黄庭坚、张耒、晁补之,并擢馆职。苏轼又与邓圣求会宿于玉堂,作《武昌西山》诗及《与王文甫书》 。
十二月五日与狄青咏于同馆并伴北使,作《书狄武襄事》。
是年九月司马光卒。本月,苏轼奉命撰写司马光《清忠粹德碑》即《司马温公神道碑》。
之后,到兴国寺浴室访彭器资,作《六祖画赞叙》。
是月,台谏官攻击苏轼,苏轼自此不安心于朝廷。据《墓志》云:“时台谏官众多君实之人,皆希合以求进。恶公以直形已,争求公瑕疵。既不可得,则缘熙宁谤讪之说以病公,公自是不安于朝矣。”
五十二岁
公元一○八七年,丁卯,元祐二年。
苏轼在翰苑,为翰林学士,复任侍读学士。
正月苏轼于玉堂栽花作《和周尹韵诗》、《记乐天西掖通东省诗》。又撰《赠太师追封温国公司马光安葬祭文》。二十六日,《与杨元素书》云:“某近数章请郡,未允,杜门待命,盖为台谏所不容也。昔之君子,惟荆是师;今之君子,惟温是随,所随不同,其为随一也。老弟与温相知至深,始终无间,然,多不随耳!”
二月八日作《跋画苑》。之后,作《和谢黄庭坚馈双井茶》诗。
三月,苏轼十四日赴景灵宫为皇帝、太后导引,作《歌辞》。二十五日作《大相国寺祈雨斋文》。二十九日为《和曾肇、刘攽、孔武仲省上诗》有“却见三贤起江右”(此三人皆江西人)。
四月,一日、二日苏轼从驾皇帝、太后于景灵宫作《和曾肇莅驾诗》有“入杖魂惊媿草莱”句。又作《刘攽省上诗》、《和张问喜雨诗》,又为章质夫家琵琶,作《水调歌头》词,其词叙云:“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,乞为歌词。余久不作,特取退之词,稍加隐括,使就声律以遗之。”
五月,作《和刘攽独直省中诗》。
六月,苏轼到蔡河东畔袁彦方所居处,游来鹤亭作诗,云:“鸿渐偏宜丹凤南,冠霞披月羽毵毵。酒酣亭上来看午,有客新名唤作耽。”又作《乐全先生文集序》,并撰写《赵清献状公神道碑》。
七月,谏官吕陶、范百禄劾、韩维罢职,朔党以苏轼为蜀党。据《宋史本记》载:“时,吕公著独当国,群贤咸在朝,不能不以类相从,遂有:洛党、蜀党、朔党之语。洛党以程颐为首,而朱光庭、贾易为辅。蜀党以苏轼为首,而吕陶等为辅。朔党以刘挚、梁焘、王岩叟、刘安世为首,而辅之者尤众。”
诰下命轼兼侍读。二十六日他作《上辞免侍读状》。但皇上不允,乃仍兼侍读。于是,苏轼于八月一日《进谢上表》 。
又有《次孔武仲韵送张商英为河东提刑》 、《和张舜民自御史出倅虢州留别诗》 。
是月,洛党贾易投靠朔党攻击苏轼,贾易请求驱逐苏轼、程颐又涉及到文彦博,太皇太后大怒,乃罢去贾易的谏官职务。
二十七日苏轼于迩英阁进读“汉高祖赦季布唐屈突通不降高祖事”。
九月,十五日苏轼在迩英阁同讲“论语”终篇,皇帝宴请苏轼于东宫,命中便就赐苏轼御书、诗各一首。苏轼得紫薇花绝句,乃进诗一首,并进“谢表”一篇。
二十五日作《 谢王泽州寄长松兼简张商英诗》 ,并奉命撰“富郑公神道碑。”
十月,二十一日苏轼以翰林学士,知制诰兼侍读的身分同苏辙、刘攽奏“赵君锡论祖洽廷试策状。”二十七日又作“和刘攽所和韩绛忆弟维》及《绛置酒见留》 诸诗。
十一月,九日子由为户部侍郎。苏轼作《上举黄庭坚自代状》。之后,在迩英阁进读《汉宣帝诘责杜延年治郡不进》。据苏辙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云:“二年,复除侍读。每进读,至治乱盛衰邪正得失之际,未尝不反复开导,觊上有所觉悟,上虽恭默不言,闻公所论说辄首肯喜之。”
十二月,一日作《内中御侍以下贺年节词语》三首。之后,作《试馆职策向》及《赠乔同诗》。
二十一日作《书雪堂义墨记》,其记云:“元祐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,附马都尉王晋卿致墨二十六九”。苏轼因患眼病乃作《目忌点濯说》。又作《送家安国得教授归成都》诗,《与潘彦明书》、《与东林广惠禅师书 》、《题净因净照臻老真赞》、《书王奥所藏太宗御书后》张益老《十二琴铭》等。
他还有《赠李道士诗》 云:“五十之年初过二,衰颜记我今如此。”
五十三岁
公元一○八八年,戊辰,元祐三年。
是年三月哲宗在集英殿考试进士,赐诸科及第出身一千一百二十二人。四月吕公著为司空同平章军国事。
苏轼在翰苑为任翰林学士,知制诰兼侍读。权知礼部贡举。
正月一日作《和子由省宿致斋诗》有“白发苍颜五十三”句。
十六日苏轼同傅尧愈,胡宗愈、钱勰、刘攽等宴于韩绛私宅,为《题团扇》诗。
是月,朝廷命苏轼与吏部侍郎孙觉、中书舍人孔文仲一同权知礼部贡举(即主考官)。当时春试日期逼进,雪压数千里,一举子行路艰难,乃上书展限考试日期并改进考试方法。其上疏云:“近者大雪方数千里,道路艰塞,四方举人赴省试者,三分中未有二分到阙。朝廷虽议展限,然迫于三月放榜,所展日数不多。欲乞自今日以往,更展半月。”并要求添差小试官十人。照南省条式,不分初覆考的办法,得到皇上允许。
二十一日苏轼领贡举事,他在《书试院中诗》云:“元祐三年正月二十一日领贡举事”。当即任命黄庭坚、郑君乘、寥正一、晁补之、舒焕、张耒等为参详编排,点检试卷等官,李伯时为考校官,并与他们一同进入贡试院,开展考试工作。
二月,三日考试礼部进士,据《墓志》云:“三年,权知礼部贡举,会大雪苦寒,士坐庭中,噤不能言,公宽其禁约,使得尽其技,而巡捕内臣(郑永崇、石君召)伺其坐起。过为凌辱。公以其伤动士心,亏损国体。奏之。有旨,送内侍者,挞而遂之,士皆悦服。”
二十一日苏轼是夜与黄庭坚、蔡肇会于李公麟斋舍作《书鬼仙诗分,有“山明月中是夕苦、吟罢寒烛与君同”句。
三月,二日奏号进士五百人,宗室二人。考试完毕。六日侍诸厅参会,有《和黄庭坚、李伯时试院中诗》 绝句云:“竹头抢地风不举,文书堆案睡自语。看马欲碾顿风尘,亦思归家洗袍袴。又云:三月六日所作皆是也。
放榜后章援等皆登第。而李方叔独被落榜,苏轼作诗送之。其诗序云:“仆与李荐方叔,相知久矣。仆领贡举事,李不得第,愧甚!作诗谢之。”又作《与李方叔书》云:“君子之知人,务相勉于道,不务相引于利也。……愿足下为礼义君子。”
十四日游金明池作《和宋肇韵》。二十日与钱勰再游池上并《和勰雪中见忆诗》。
之后,苏轼又于迩英阁进读“叔孙通不能致二生”。此时,韩绛卒于京师,运其丧还许州,苏轼为《祭韩献肃公文》,又作《韩绛挽词》。
是月,东坡因群小攻击不已,乃接连上书称病,要求出离京师到州郡任职。被召见,宣仁后说:“兄弟孤立,自来进用,皆是皇帝与太皇太后主张,不因他人。今来但安心勿恤人言,不用更入文字求去。”苏轼未被乞准,乃上《剳子》日;“今既未许请郡,只乞解罢学士。除臣一京师闲慢差遣,如秘书监国子祭酒之类,或乞只经筵供职。”
四月四日苏轼锁禁中。据《续通鉴长编》云:“三年夏四月辛已,是夕,苏轼被中使宣召入对于内东门小殿。既承旨,太皇太后忽宣谕轼曰:‘官家在此。’轼曰:‘适已起居矣。太皇太后曰:‘有一事欲问内翰。前年任何官职?’轼曰:‘汝州团练副使。’曰:‘今何官?’曰:‘臣备员翰林充学士。’曰:‘何以至此?’轼曰:‘遭遇陛下。’曰:‘不关老身事。’轼曰:‘必是出自官家。’曰:‘亦不关官家事。’轼曰:‘岂大臣论荐耶!’曰:亦不关大臣事。轼惊曰:‘臣虽无状,必不敢有于请。曰:‘久待要学士知此,是神宗皇帝之意。当其饮食而停箸,看文字,则内人必曰:此苏轼文字也。神宗每时称曰:‘奇才,奇才!’但未及用学士而上仙耳!’轼哭失声。太皇太后与上、左右皆泣。已而命坐,赐茶。曰:‘内翰直须尽心事官家,以报先帝知遇。’苏轼拜谢而出。太皇太后命撤御前‘金莲烛,送轼归院。”
五日苏轼作《 跋宋汉杰画山水》。
五月,一日同转对条上三事,并作《和子由诗》。
三日苏轼与范百禄、黄庭坚数次游,作“柏石图诗”。
六月,二日作《 后苑瑶津亭开启祈雨道场斋文》 ,十四日作《 德音赦文》 。
七月,又充馆伴北使于都亭驿,观刘元方所藏庐鸿章草堂图作诗。是时,其子苏迨、苏过二人来省。
十六日作《 送程之远赴江西槽》、《周尹知东川》诗。
二十九日作《奉宸库翻修斋文》。
八月,五日作《苦乐说》。又同子由、孙敏行、秦观游相国寺,观王诜墨竹,题名于寺壁。又游竭石庵,作《湛庵主诗》。
十八日于迩英殿进读“狄山论匈奴和亲”。
九月,一日为其父苏洵《跋送石昌言北使叙》。
十七日作《书赠柳仲矩》。
十八日作《文骥字说》。
二十八日作《大还丹诀》及《送钱规出守越州诗》、《程之邵出守泗州、曹辅赴闽漕诗》。
十月,苏轼因群小交替攻击,谗言诽谤,他见此不能容身,乃称病疾,乞请外调。
但朝廷不允。是月七日特派遣中使问其治疗情况,亲赐御膳。苏轼乃作《进谢赐表》。十七日再上《陈情乞郡剳子》,要求去州郡任职。这时,苏轼卧病已经一个月多了。他请求到郡任职未能许可,又复值玉堂。二十三日作《书出局》诗云:“急景归来早,浓阴晚不开。倾杯不能饮,待得卯君来。”(子由小名为卯君)
三十日丙中作“冬至词语。”
十一月,一日锁院苦寒,皇上命赐宫烛法酒,苏轼作书,呈同院。及为《送周表巨出守汉州诗》。十八日于迩英阁进读“文宗访郑公后得魏謩。”又作《宝光法师真赞》。
十二月,六日与子苏过论述诗人写物。他在《评诗人写物》 一文中云:“写物之功,桑之未落其叶,沃若他木,殆不可以当此。”林逋梅花诗云: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”。决非桃李诗。皮日休白莲花诗云:“无情有恨何人见,月晓风清欲堕时”。决非红莲诗。此乃写物之功。若石曼卿红梅诗云:“认桃无绿叶,辨杏有青枝”。此至陋语,盖村学中体也。元祐三年十二月六日书付过。”
七日苏轼退朝,当时天上正下微雪,便与子由在王巩的“清虚堂”饮酒,观看其近来的作品。子由尝与孙洙过此而感念存没,悲叹久之。他直玉堂,乃携李之仪的诗卷读至夜半,便作《题后答范镇“和赐酒烛诗”》 。
闰十二月,闻范镇讣,为《祭范蜀公文》。十九日作《和刘放立春日》、《赐幡胜并答叶均王饮臣和韵》诸诗。之后,撰写宜兴《祭古家文》。还为杨久中《题熙宁手诏记》。又为王巩作其父《王仲仪砚铭》 以及作王巩所藏的砚铭等。
五十四岁
公元一〇八九年,己已,元祐四年。
是年二月吕公著卒。三月胡宗愈罢。五月蔡确贬英州别驾。六月苏辙由吏部侍郎改翰林学士兼礼部尚书。八月苏辙贺辽国王生辰为特使。
苏轼在翰苑、为翰林学士,知制诰兼侍读。后又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。
正月,有和王诜送梅花及栽花诗。
二月,苏轼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,恐不见容,乃连续上章乞求外调。
三月四日作《书夺鲁直墨》。其文云:“黄鲁直学吾书,辄以书名于时……得承晏墨半挺。曰:群儿贱家鸡,嗜野鹜,遂夺之此墨是也。元祐四年三月四日。”
是月十一日告下,由苏轼任龙图阁学士,充浙西路兵马铃辖知杭州军州事。作《进上谢表》。皇上赐其对衣、金带、马。苏轼再作《上谢表》 又作《上笏记》 。
四月,台谏论蔡確作诗讥仙宣仁。苏轼十一日密上《行遣蔡確剳子》 。
十五日苏轼将皇上所赐玉鼻騂马,赠与李荐,作《马券》文字。
十六日作《跋邢淳夫南汪赋》 。
二十一日为范纯仁作其父《范文正公文集叙》,叙云:“嘉祐二年始举进士,至京师,则范公殁,既葬而墓碑出。读之至流涕,曰:吾得其为人。是岁登第,始见知于欧阳公,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:“恨子不识范文正公”。“其集二十卷,为诗赋二百六十八,为文一百六十五。”
苏轼将赴任杭州与文彦博告别时,又劝其作诗弗兴。文日:“愿君至杭少作诗,恐为不相喜者诬谤”。再三言之,临别马上,笑曰:“若还兴也,便有笺云。”文又说:“某虽老悖,愿汝不忘鄙言。”
苏轼离京出郊赴杭,皇上派遣内侍赐“龙茶”、“银合”。用前执政恩例,慰劳甚厚。
五月苏轼至南都,谒张方平“乐全堂”。又撰《范镇墓志铭》。
六月,苏轼的学生陈师道自徐州专程来南都与苏轼告别送行。苏轼渡淮州访徐积于山阳,作诗云“八年看我走三州。”抵浙西境,黄履自润州来见轼,(黄履在元丰间为御史中丞,乃四凶之一)。苏轼至润州,沈括闲废在润州,往来迎谒苏轼甚为恭敬,苏轼更厌薄其人(元丰沈括曾翻手诬告轼)。这时,米芾以诗贺敬苏轼并追饯于舟中,因此,苏轼又为米芾作《米芾石钟山砚铭》。他又与张仲谋、曹辅、刘季孙、苏坚、张弼会于湖州,作《定风波》词,云:“月满苕溪照夜堂,五星一老斗光芒。十五年间真梦里,何事长庚对月独凄凉。缘鬓荟颜同一醉,还是六人吟笑水云乡。宾主谈锋谁得似?看取曹刘,今对两苏张。”
七月,三日苏轼到杭州任职,作《进谢上表》 云:“江山故国所至如归,父老遗民与臣相问。”五日谒文宣王庙“祝文”云:“昔自太史,通守此帮。今由禁林,出使浙右”。是月还有《 和钱勰越州所寄诗》。
八月,作《乞赐州学书板状》,《贺明堂赦书表》。是月二十六日同秦少章等游宝山,又复游西湖,此时杭州西湖与十五年时的西湖不同了,葑合成田,有一半皆荒芜沉没。他在雨中同莫君陈饮于湖上并作诗。
九月闻欧阳修妻薛夫人讣,为文祭悼。九日作和苏坚《点绛唇》 词。闻子由出使契丹作诗相送,有“单于若问君家事,莫道中朝第一人”句。二十一日与杨杰听贤师琴,作《书欧阳公赠李师琴诗》。
十月七日《题损之故居》。十七日与曹晦之、晁子庄、徐大正、王箴、秦觌出游,于杭州题名并记湖上事。其文云:“余十五年前杖藜芒屨,往来南北山。此间渔鸟皆相识,况诸道人乎!再至惘然,皆晚生相对,但有怆恨。”十八日上《乞诗赋经义分数取人状》。又为《书赠王箴夜饮》云:“夜与王元直饮酒掇荠菜,食之甚美,颇忆蜀中巢菜,怅然久之。元祐四年四月十八日。”
是时,正天旱饥荒。苏轼以运河乾涸使客出入艰苦,自十月兴工开浚茅山、盐桥二河,以工代赈。又作《与章致平书》。
十一月,三日作《论高丽进奉状》。四日《上乞赈浙西六州状》。
十二月,有赠和子由自契丹回至琢州见寄诗。苏庠来谒苏轼,轼见其妙龄而有异材,乃赠以端砚,并为之铭。他出游湖上办事常在此楼,有“冠胜轩雨亦奇轩”句。不久章援来谒苏轼,乃作‘与章致平书》 ,是月他举荐柳豫、陈辅之为秀州学官。又作《与范漓父书》。
五十五岁
公元一〇九〇年,庚午,元祐五年。
是年正月范祖禹向慈圣太后推荐,将苏轼召回朝廷任官。二月文彦博以太师致仕。五月,苏辙为御史中丞。是岁东北天旱,浙西水灾。
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分在杭州任太守。
正月,苏轼上书减供米,放借贷,救济杭州灾民。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云:“及至杭,吏民习公旧政,不劳而治。岁适大旱,饥疫并作。公请于朝,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,故米不复翔贵。复得赐度僧牒百,易米以救饥者。明年方春,即减价粜常平米,民遂免大旱之苦。”又有为《与潘彦明书》。
二月,他闻垂云亭花开,答作《清顺》诗题云:卧病弥月,有“宴坐春强半,清阴月屡迁”。在他卧病一月,稍愈之后,登望湖楼,又写了赠项长官寄调《临江仙》词云:“多病休文多瘦损,不堪金带垂腰,望湖楼上暗香飘。”
十五日钱岊仲拿出焦千之帖,以示苏轼,轼为《跋焦千之帖后》。又为其门生秦少游之弟秦少章饯行,作《太息送秦少章》。并作《送仲天贶、王箴归眉山》诗。
二十五日游临安孤山西湖智果院,为参寥作《智果院题梁》文。又作《六观堂赞》,《寒食日与刘季孙、周涛同游西湖》诗。
二十七日《书参寥诗》记。与陈伯修夜饮,作《和王瑜诗》 。
三十日同王瑜、张铸、周涛于龙井谒辨才道人,题字于壁上。
三月,二日同王瑜、杨杰、张涛游龙华寺题书于壁。过麦岭至天竺,登韬光庵亦分别题书于壁间。
八日同杨杰访刘季孙即刘景文观看所藏的《欧阳修书》为其作跋即《题欧阳公书》 。
是月,杭州水旱、疾病和瘟疫并作。苏轼以私帑黄金五十两,在城中设置病坊于众安桥分坊治病,以僧主持。据《墓志》云:“公又作擅粥药剂,遣吏分坊治病,活者甚众。公日:杭、水陆之会,因疫病死,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緡,得二午。复发私囊,得黄金五十两,以作病坊,稍畜钱粮,以待之,至于今不废。”
四月,十八日同刘季孙去真觉院赏枇杷,作诗。重观令休砚,作《跋赠段屿名僧令休砚记后》 。
二十日兴筑茅山盐桥二河堰闸,重派僧人子珪修复六井,使“西湖甘水殆遍一城,军民相庆。”二十一日作《题张子野诗集》。
二十八日开西湖水能灌千顷良田,而举酒祝文祈祷于吴山水龙神之庙。二十九日作《乞度牒开西湖状》 。
五月,五日作《申三省起请开西瑚六条状》苏轼至湖上,筹划取置葑田,积于湖中,作南北相通的长堤。《墓志》云:“公闲至湖上,周视良久,曰:“今欲去葑田,葑田如云,将安所置之。湖南北三十里,环湖往来,终日不达。若取卦田,积之湖中,为长堤以通南北,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。”由于工程浩大,乃调集秀州人船助役,终于在湖心垒出一条宽五丈,长八百八十丈的长堤。中间跨过六桥,以疏诸港之水。他的《和赵德麟》诗云:“六桥横绝天汉上,北山始与南屏通。”据《 武林旧事》 载云:“苏堤,第一桥通赤山,港名曰:‘映波’。第二桥通麦岭,港名曰:‘锁澜’。第三桥通花家山,港名曰:‘望山’。第四桥通茅家埠,港名日:‘压堤’.第五桥通曲院,港名日:‘东浦。’第六桥通耿家步,港名曰:‘跨虹。”并在湖中修立石塔三座以为标志,又于水中种菱。以免相侵。《 墓志》又云:“吴人种菱,春辄芟除,不遗寸草。募人种菱,则湖当不复堙塞。公本意取其种菱,则葑不能存也。”在修筑中,苏轼以刘季孙为助手,又派许敦仁等督促领管,苏轼亦亲自查看。饥时,取筑堤人饭器食饮。许敦仁以轼经过之地,建造了“英游阁”。共后,堤成。植芙蓉杨柳于堤岸上,以巩固堤址,望之如画图,杭人名之为‘苏公堤’。当时,参寥子前去观看西湖,作诗道:“伟人谋议不求多,事定纷纭绝唯阿。尽放龟鱼还绿净,肯容萧苇障前陂。一朝美事谁能记?百尺苍崖尚可磨。天上列星当亦喜,月明时下浴清波。”
之后,苏轼送江公著赴台州,又作《渔家傲· 送客归来》词。二十五日作《书和回先生诗后》。过藏春坞,为诗僧清顺作《减字木兰花· 双龙对起》词。
六月,三日有《次京师韵送程之邵赴夔州运判》、《和刘季孙登介亭并和袁毂诗》。九日作《应诏论事状》。
七月,七日作《 七夕和苏坚》 诗。十五日《 奏浙西六州灾伤第一状》。二十五日又“奏第二状”。又作《 与胡深父书》 。
八月,十五日作《乞禁商旅过外国状》。修浚西湖全部完成,苏轼乃作《谢吴山水仙龙神庙祝文》 。
九月,五日作《题张白云诗后》 。
九日作和去岁重九的《 点绛唇· 不用悲秋》词。并有《 和袁毂苏坚诗》。
十八日作《书朱象先画后》。
三十日,苏轼泛游西湖作《好事近· 湖上雨晴》词。
十月,四日为钱世雄跋蔡襄诗单。
二十一日作《上相度赈济六州第三状》。后又访辨才,退居龙井。过虎溪,作答辨才韵并作《问陶渊明》诗。
二十六日同叶温叟、张铸、周涛等同游南屏寺,寺僧谦恭地捧出奇茗如玉雪的佳品好茶。苏轼为此,写了一篇《记论茶墨》文云:“墨黑如漆,墨欲其黑,茶欲其白,物转颠倒,未知孰是,大众一笑而去。”
十一月,二十一日作《上相度赈济六州第四状》又作《上乞用刘季孙状》云:“刘季孙则平之少子,笃志力学,博通史传,工诗能文,轻利重义,虽文臣中亦未易得。而其练达武经讲习边政乃其家学,至于奋不顾身,临难守节,以巨度之必不减平……”(平系武将战死)
又作《滕元发挽词》 。
十二月,一日轼游小灵隐听林道人论琴棋事撰文。
八日作孤山《六一泉铭》,其叙云:“欧阳文忠公将老,自谓六一居士。”“泉出讲堂之后,孤山之址… … 推其本意,名之日:六一泉且铭”。事后,有人在泉的后面凿石筑室,名叫东坡庵。
是月又作《与赵令畴书》 及为庐山僧人怀琏作四明阿育王山广利寺《 宸奎阁碑》。
十二日同刘季孙、张天骥、周焘、苏坚游七宝山仁祠《题竹上诗》、《宝山昼睡诗》。
除夕,苏轼重于直都厅作诗和前韵。
五十六岁
公元一〇九一年,辛未,元祐六年。
是年二月,苏辙为尚书右丞,七月张方平复宣徽南院致仕。
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在杭州任太守,正月为吏部尚书。二月二十八日以翰林学士承旨被召还朝。八月到颖州任太守。
正月一日怀琏卒,轼闻讣作《祭大觉禅师文》。
七日同钱勰,江公箸、柳雍游龙井谒辨才,苏轼在寺里亲手种植一株海棠。之后又作《红梅栽》诗。十五日《次刘季孙韵》。游伽兰院寄袁毂作《院溪沙· 雪颌霜髯不自惊》词。又游宝云寺,作诗及《与范湻父书》。
二月,九日与曹辅、刘季孙、侯临游净住院,作《题所书东海若后》。并《和曹辅雪中同游西湖》 及《仲殊、参寥诗》 。
二十八日皇上诏命苏轼以翰林,承旨回朝任职,命林希代苏轼任杭州太守。苏轼不愿回朝,乃上《辞免翰林学士承旨第一状》。
三月,苏轼作《和曹辅龙山真觉院欣赏瑞香花诗》。再作《西江月· 公子眼花乱发》词。《和刘季孙西湖席上并答马瑊诗》,马瑊则赋一首《木兰花令》与苏轼送别。词云:“来时吴会犹残暑,去日武林春已暮。欲知遗爱感人深,洒泪多于江上雨。欢情未举眉先聚,别酒多斟,君莫诉。从今宁忍看西湖,抬眼尽,成肠断处。”苏轼再和瑊一首《 木兰花令》词云:“知君先骨无寒署,千载相逢犹旦暮……。
六日,往别南北山诸道人至天竺惠净寺,以醜石赠行,并书写《 园泽传》,以遗寺僧。他过智果精舍,作《参寥泉铭》 有“余以寒食去郡,实来告行”句。
苏轼离开杭州时,因苏湖受灾最凶,他认为百闻不如一见,遂自下塘进发,绕道赴湖州。十一日至德清县,同曹辅、刘季孙、鲍朝懋、郑嘉会苏坚游慈相寺,《 题半月泉诗》 。
十八日五鼓时分,船泊吴江。梦长老仲殊弹一琴,十三弦,颇坏损,而有异声,而作诗。十九日仲殊来见苏轼,轼便作《书仲殊琴梦》。
二十日,至苏州,有《和黄履兼怀林希诗》。苏轼由湖州入苏州,目睹水灾,民生乏食。前奏准拨钱一百万贯,籴米平粜以代赈,而发运司格旨不行。二十三日,苏轼再上书《乞发运司应副浙西米状。”
四月抵润州,与林希论灾伤事,作《与林子中第三书》。沈括迎谒于途中,将曹公所藏,存于手中的石墨献给苏轼。
别张弼、苏轼作《临江仙》词,云:“愿闻吴越报丰登,君王如有问,结袜赖王生。”
至杨州,皇上有诏不允许其乞求辞职请求,他乃上《辞免翰林学士承旨第二状》。过高邮为赵晦之作《四达斋铭》。
五月,过南都,得诏书不允辞免状,苏轼又写了“第三状”。此间还写了一篇代张文定公作《滕公墓志铭》 。
二十四日与张方平别,遂行。二十六日到达京师任上,居住在兴国浴室院东堂。
六月一日奉旨召入学士院,受赐对衣、金带、马,作《进谢上表》。四日被召为兼任侍读学士又《进谢上表》。这时子由上表要求辞职回避。十二日朝旨下达不允,苏辙又上书要求。于是,宣仁后明令不许上第三书。
六月十五日为欧阳修作《居士集序》。序文开头说:“门人翰林学士承旨,左朝奉郎,知制诰兼侍读苏轼撰。”序文结语又说:“欧阳子讳修,字永叔,既老,自谓六一居士云。元祐六年六月十五日叙。”
之后,作《破琴》诗,及《和子由·王诜诗》。润六月,撰写《上清储祥宫碑》,十三日作《张咏书跋》。
七月,为小本作法云寺《水陆法像赞叙》。为文彦博作《德威堂铭》,为王巩作《率子廉传》。
八月一日在迩英阁进读《颜真卿守平原以杭禄山》。
是月五日朝廷命令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颖州军州事。苏轼《进上谢表》诏赐对衣、金带、马,又再《谢表》。
苏轼将行于朝中辞别子由于东府,作《感旧诗》。这时,他的长子苏迈授河间令,子由送以诗云:“尔去河间治,无嫌野老讥,仍将尺书报,勿复问从违。”八月十五日与甥柳闳饮酒论李白和韩愈诗。
二十二日苏轼到了颖州任上,作《进谢上表》。
他游西湖,闻歌者唱欧阳修木兰令词,乃和韵作《木兰花令》 词。有“三五盈盈还二八,与予同是识翁人。惟有西湖波底月”。西湖干涸,迁鱼于西池作诗。
九月,一日,至欧阳修会老堂,作《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》。
十月,颖州久旱,十四日苏轼得病,但见颖州人民苦饥,乃上书留黄河夫万人修境内沟洫。
十一月作《颖州祷雨诗》、《论左传》、《记朱勃论菊》、并为赵令畴作《秋阳赋》。
十二月,四日作《李简夫诗集后》 、《赵德麟字说)、《 洞庭春色赋》。
八日闻张方平讣,举哀荐福禅院作《祭张太保文》。十一日再祭并书方平别子由诗,留于院中。之后,又作《昭灵侯庙碑》 、《泽胜亭铭》 、《记汝南桧柏》、《题欧阳公送张著作诗后》。
五十七岁
公元一〇九二年,壬申,元祐七年。
是年六月苏辙为门下侍郎。(即参知政事)苏颂为尚书右仆射。
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分任颖州太守。后改知杨州,八月以兵部尚书召还。
赵德麟《 侯鲭录》 云:“元祐七年正月二十五日,东坡在汝阴州。堂前梅花大开,月色鲜霁。王夫人日:‘春月色胜如秋月,秋月令人惨凄,春月令人和悦。何如?召赵德麟辈,来饮此花下’。先生大喜曰:‘吾不知子亦能诗耶!此真诗家语耳!遂召饮。’苏轼用是语作《 减字木兰花》词,有“轻风薄雾,总是少年行乐处。不似秋光,只与离人照断肠。”他又《和赵德麟雪中惜梅并饷柑酒诗》。十五日作《和陈传道雪中观灯诗》。二十二日书《 跋夹颂金刚经》 及《 新渡寺送仲微诗》。
二月,同赵德麟合作,以余力通焦陂水,疏浚西湖并督促其作清河西湖三闸。
是月,朝廷下令命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充淮南东路兵马铃辖知扬州军州事。苏轼罢任,赵德麟前来饯行于湖上,舟中对月并作《和赵德麟送陈传道诗》。又因怀子由作《 满江红》词,有“恨此生长向别离中,添华发”句。这时,王涤专门派人来向苏轼求《韩文公庙碑》而作答书。子由亦来书约苏轼过京师上殿,苏轼无意留京乃未答允,遂避道而行。自颖下淮,作《与范湻父书》。
三月,三日与儿子苏迨、苏过游涂山、荆山作记。过濠寿楚泗间,皆屏去吏卒,亲入村落访民疾苦,则皆为积欠所压,困惫特甚。而所至城邑,流民载道,加之,又因麦熟,举催积欠,不敢归乡。苏轼见此叹曰:“苛政猛于虎,昔常不信其言。由今观之,水旱杀人百倍于虎,而民畏催欠乃甚于水旱矣。”十二日抵泗州,以淮东西连岁不熟,雨泽愆期,祷于大圣普照王之塔,作《 祈雨僧伽塔祝文》。这时,晁补之通判扬州以诗来迎。苏轼答诗又撰《潮州韩文公庙碑》。
从淮州出发作诗,有“此生定向江湖老,默数淮中十往来”句。过山阳,徐积来谒,答所赠诗。
十六日到扬州上任,作《进谢上表》 。并取消万花会。他在《记以乐害民》 文中说:“予始至,问民疾苦,逐首罢之”。同时又作《 答林希春日新堤书事诗》,《与王涤书》,《与蔡朝奉书》。
四月,为属吏张大宁作《宰诗》。二十四日书写欧阳修《醉翁操》 寄沈道之子法真。二十五日作《记子由修身语》。
是时,颖州西湖修成,有和赵德麟韵赏芍药、樱桃,作《浣溪沙· 芍药樱桃两斗新》词。
五月五日游石塔寺作《谢毛渐惠茶诗》。晁咏之上前拜谒苏轼,称晁为“奇才也!”加以重用。
六月,十六日因访闻,浙西饥疫大作,苏州、湖州、秀州死亡特甚,乃作《再论积欠六事四事劄子》 为民请命。又《与毅父宣德书》 论积欠为民大患,深有归咎执政之意,其愤懑之情到了极点。
七月,诏免积欠。苏轼方作《 和陶渊明饮酒诗》二十首。其一章云:“诏书宽积欠,父老颜色好。再拜贺吾君,获此不贪宝。颓然笑阮籍,醉几书谢表”。他在《扬州与吕相公书》 中又云:“倾者,所论积欠,蒙示己有定议。此殆一洗天下疮痏也。”
是月,撰张方平《墓志铭》。《戏作灵隐前一篇》、《和苏坚游蜀冈送李孝博使岭表》、《晁补之赴阔诗》、《题梅圣俞诗后》。
八月,苏轼与晁补之辞昙秀,游庐山作诗。又题谷林堂诗,答《与潘彦明书》。
是月,皇上下诏命令苏轼以兵部尚书还朝兼差充南郊卤薄使。途中苏轼上《辞免状》。之后,又作《石塔戒衣铭》。
九月,二日途经临溪作《书赠张临溪》文。过都梁,杜舆向苏轼求种松的方法,他作诗二首以赠。
九日至南都,过张方平乐全堂作《祭张文定文》,又与王巩遇于南都作诗。将至都门,子由奉诏来迎,先寄以诗。有“一味丰年说淮颖”句。是月,到兵部尚书任,兼侍读,作《进谢上表》。皇上赐给苏轼衣一对,金带一条,鱼袋金镀银鞍辔马一匹,苏轼再上《谢表》 。他在京师居住在兴国院东堂。这时为吕陶作《文与可画赞》。
十月,苏轼于迩英阁进读“汉武帝唐太宗优劣”。又作《王子立墓志铭》。
十一月,四日以龙图阁学士、兵部尚书身分,作《再论李直方捕贼功效乞推恩劄子》。
十二日,苏轼为卤薄使导驾景灵宫,作《和蒋之奇、钱勰从驾韵》诗。
十四日作《进郊祀庆成诗表》。又作《和王钦臣喜雪御筵诗》、《跋文勋扇画》、《和苏坚诗》、《蒋之奇诗》。
是月,皇帝下令命苏轼改任端明殿学士兼翰林、侍读学士,礼部尚书。他上《辞免状》,要求到地方作一郡守。降诏不允,请受一两职,仍到处作一郡守。
十二月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,任礼部尚书。因谢上作《谏表》。诏赐对衣,金带、马,他再《 上谢表》。
五十八岁
公元一○九三年,癸酉,元祐八年,
是年五月监察御史黄庆基、董敦逸复祖述沈括、舒禀、李定、何正臣等人讪谤之说,弹奏苏轼、苏辙而被罢任。九月宣仁太皇太后崩。是月哲宗亲自执政。
苏轼在朝任端明学士,兼翰林侍读学士,任礼部尚书。后以二学士知定州。正月一日作《和秦观·王钦臣诗》。十六日送蒋之奇帅熙河并《跋再送蒋颖叔诗后》、又作《和钱勰·王钦臣同赏田曹梅花诗》。是时,高丽遣使来京。据《墓志》云:“高丽遣使、请书于朝。朝廷以故事,尽许之。公日:汉东平王请诸子及太史公书,犹不肯予。今高丽所请,有甚于此,其可与之乎?不听,公临事必以正不能俯仰随俗,乞守郡自效。八年,以二学士知定州”。
三月十八日《书柳氏(仲远)试墨》。
六月苏轼乞越州,将去因用前韵作《赠汶公诗》。
七月为马惟宽作《法云寺礼拜石记》、《题颜长道书》。
八月一日苏轼继室同安郡君王闰之,字季章,卒于京师,享年四十六岁。殡于城西惠济院。
二日为文祭之,作《祭同安郡君文》 有云:“奈何泪尽目乾,旅殡国门。我实少恩,惟有同穴。”
十一日作《 梦南轩记》云:“元祐八年八月十一日将朝尚早,假寐。梦归纱縠行宅,历蔬园中,已而坐于南轩。见庄客数人运土塞小池。土中得两芦菔根,客喜食之。予取笔作一篇文,有数句云:‘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,野鸟数千。’既觉惘然,思之,南轩,先君名之曰来风轩也。”
十五日为吴复古作《 北海十二石记》。
过王巩清虚堂,作《救月图赞》。又作李伯时《洗玉池铭》,《题文与可墨竹》。
是月朝廷下令命苏轼以两学士充河北西路安抚使,兼马步军都总管,出知定州军州事。罢去礼部尚书职。
九月,三日太皇太后宣仁崩,作《大行太皇太后挽词》。又有《记神清洞事》。
是月,哲宗亲政,中外议论纷纷。人怀顾望,在位者,畏惧莫敢发言。苏轼与范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,上谏言。其后,有旨召还前贬熙丰内臣范祖禹恐王中正、宋用臣再入,则章惇、蔡京、吕惠卿、曾布、李清臣必然复用,因此,苏轼上殿力谏,以为不可,但哲宗皆不听。
二十六日苏轼上朝辞赴定州,并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《新知定州论事状》 ,但哲宗不悟。苏轼至东府雨中乃留诗别子由。有“去年秋雨时,我自广陵归。今年中山去,白首归无期。客去莫叹息,.主人亦是客。”以勉励子由。又作《与参廖书。
二十七日出都门,朝士相送,钱勰投《赠行诗》。至雍邱县县令米元章前来迎接。叶梦得《避暑录》云:“元祐末米元章知雍邱县,苏子瞻出帅定武。乃具饮邀之。既至,则对设长案,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,列其上,而置馔其旁。子瞻见之大笑,就坐。每酒一行,即申纸其作字。一二小史磨墨几不能供。薄暮,酒行既终,纸亦尽,乃更相易携去,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。”
十月,过相州,访转运使谢仲适,与王古遇,作《送王古出使契丹诗》、答《与米元章书》。至真定,褚承亮以文来谒。作《奇和钱勰送别诗》。这时,长子苏迈罢河间令,前来迎接,赴中山。
二十三日到定州任上,作《进谢上表》。
十一月一日,祭告故相河北西路安抚使定州守韩琦于阅古堂。有《祭韩忠献公文》。之后有《和曾仲锡》、《石芝病鹤》诸诗。
十二月作《和子由咏清汶老诸什奇王巩紫团参诗》、《中山松酵赋》。二十五日送曾仲锡赴阙有诗并作《题兰亭记》。
五十九岁
公元一○九四年,甲戍,元祐九年,四月改年号为绍圣元年。
是年,三月吕大防,李清臣、邓润甫等相继罢任。四月苏辙苏轼罢任。苏辙出知汝州,分司南京,筠州居住。十二月范祖禹、黄庭坚亦被责授散官远州安置。
苏轼在定州任太守。后贬宁远军节度副使,惠州安置。
正月元日作《和曾仲锡诗》、《戏李之仪诗》,轼闻歌者歌戚氏,则论穆天子事,因依其声作《戚氏词》。闻两浙疮痍已复答《与钱济民书》。
十六日苏轼与李之仪、王讷、孙敏同行,作《书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诗》一首。
二月为子由生日作诗。十三日为王讷作《书蜀僧诗》、《和李之仪送保悴翟安常赴阙,以中山松醪奇雄州王崇拯诗》。
三月二十日多叶杏花盛开,散给父老酒食,并作《开园诗》。
四月,二十四日作《论三国名臣》。当时,朝局大乱,虞策、耒之邵等人复祖述沈括、何正臣、舒禀、李定等讪谤之说,玫击苏轼。
润四月三日,卸史论苏轼前掌制命,语涉讥讪,便下令取落苏轼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,罢定州任,为朝奉郎责知英州军州事。
苏轼当即辞行,至真定。虞策又论苏轼罪罚未足,朝廷下令再降苏轼充左承议郎,仍知英州。至汤阴市,得豌豆、大麦粥食之,作诗示其子迈、迨、过三人。有“玉食谢故吏,风霜便逐臣。”自此以后,苏轼生活困苦,只好食芋而饮水。是时,刘拯又重述沈括、何正臣、舒禀等元丰诬告轼的话攻击苏轼。十四日苏轼行至滑州,有《赴英州乞舟行状》 云:“告命火急,治装星夜就道,今已行次滑州,而闻命已来,忧悸成疾。……辄已分散骨肉,令长子带往近地躬耕就食。臣只带家属数人,前去汴泗之间,乘舟泛江,倍道而行。至南康军,出陆赴任所,贵医药粥食不至,大段失所。臣多病早衰,气息仅属,所以辄为舟行之计,敢望天慈少加悯恻。”
十五日至韦城,遇欧阳思仲,作《书中山松醪赋后》、并《寄吴安诗》,又渡河作诗。
十八日与同里杨子微遇于陈留道中,作《书道德经》以赠。米元章自雍邱专使来迎,苏轼作答《与米元章书》。又往游龙兴寺,至华严殿,观看子由新修吴道子画壁,作诗。
这时,子由因苏轼远徙,乃分俸钱七千与侄苏迈,移家就食于宜兴。苏轼与子由告别后,遂行。过雍邱作《赠马梦得诗》。
五月至汴上,与晁说之饮别,苏轼酒酣,自歌《古阳关》词。过泗州与杜舆别,作《与杜子师书》。过高邮《寄孙升诗》,至杨州遗苏迈归宜兴。又寄《与刘无言书》。张耒自润州遣兵王告、顾成保卫苏轼而行。又作《题陈罐跋欧阳修书后》、《寄参寥诗》并作书。
六月,七日泊舟金陵,得种山《法泉书》寄诗为谢。九日将其子画阿弥陀佛像,奉安于清凉寺,并为作《阿弥陀佛赞叙》、《赠和长老诗》。至当涂,时章惇、蔡卞、张商等又拾起元丰小人诬告苏轼之说,复议定苏轼罪过。
是月二十五日苏轼抵当涂县,朝廷下令苏轼下落左承议郎,责授建昌军司马,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。
苏轼尽遣家累,自赴岭表咸涕泣求行《与王痒书》云:“初欲独赴贬所,儿女辈涕泣求行,故与幼子过一人来。”乃使次子迨,以家从长子迈居住,《书六赋》以予之。赋云:“予中子迨本相从,英州舟行已至姑熟,而予道贬建昌军司马,惠州安置,不可复以家行。独与少子过往,而使迨以家归阳羡,从长子迈居。迨好学,知为楚词,有世外奇志,故书此六赋以赠其行,绍圣元年六月二十五日。”
自此,苏轼独携苏过与朝云赴江州。据《与陈季常书》云:“自当涂闻命,便遣骨肉还阳羡,独幼子过及老云并二老婢共吾过岭。”
七月,苏轼至湖口,观看李正臣所蓄异石九峰,名曰壶中九华作诗。到达九江与苏坚泣别,作《归朝歌》词,云:“与君同是江南客,梦中游。”过庐山,云物腾涌,未午,众峰凛然,作诗。自南康赴都昌县,留一诗云:“鄱阳湖上都昌县,灯火楼台一万家。水隔南山人不渡,东风吹老碧桃花。眉山苏轼书”。据都昌志称:“时,公南遇,遣侍妾碧桃于县。因为此诗。”又朝云诗其首句云:“不似杨枝别乐天。”又叙云:“家有数妾,四五年相继辞去,独朝云者随予南迁。”
八月,过丰城,舟行惶恐滩上,作《江西诗》。泊庐陵观曾安止所作《禾谱》,苏轼于谱后写一首《秧马歌》。
这时,章惇、蔡卞、张商英等认为贬谪苏轼还不足,又祖述群小沈括辈之讪谤,再肆攻击苏轼。先不落建昌军司马贬宁远军节度副使仍于惠州安置。
七日,上惶恐滩,作《地名惶恐泣孤臣诗》,抵虔州,登郁孤台有作《过和诗》,又周揽廉泉尘外亭,天竺寺等胜景并有诗。十五日作《书彭城观月诗》云:“余十八年前中秋夜,与子由观月彭城,作此诗以阳关歌之。今复此夜,宿于赣上,方迁岭表,独歌此曲,聊复书之,以识一时之事。殊未觉,有今夕之悲,悬知有他日之喜也”。
十七日作《书白乐天诗跋》、《寄韬光诗》。
十九日为虔人重书孔宗翰所乞八境图诗作后叙。
九月,渡中庚岭,念李白之流夜郎,喟然而叹,题诗于龙泉钟上。在他北还时和此诗,题云:“昔过岭而南,题诗龙泉钟上。”
他遂自南雄下,夜宿建封寺,至晓,登尽善亭,望韶石作诗。抵韶州,周超出观英宗御书,为作《英宗皇帝御书颂》。由岑水场过月华寺遂入曹溪至南华寺礼大鉴塔并作诗,与重辩观卓锡泉作《卓锡泉铭》,又作《苏程庵铭》。
十二日至圣寿寺,舣舟石壁下题名。过英州,棹小舟游碧落洞与其子苏过均作诗。
十三日至清远峡,与苏过同游峡山寺作诗。舟行至清远县,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作诗。又与过游白云山蒲硐寺滴水岩诸胜景,游南海神庙登浴日亭均有诗。饮卓锡泉作《品水记》。
苏轼还舟憩于花光寺,作《游罗浮记》并作诗示过,过作《和大人游罗浮山诗》。
十月,二日苏轼到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,不得签书公事于贬所,作《进上谢表》云:“先奉告命,落两职追一官,以承议郎知英州军州事。续奉告命,责授臣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,已于今月二日到惠州。”他初到惠州,寓居合江楼;作诗。
据《墓志》云:“绍圣元年,遂以本官知英州,寻复降一官,未至。复以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。公以侍从齿岭南编户,独以少子过自随。”
十三日与侯晋叔,游大云寺,野饮松下,设黄松汤作《浣溪沙》 词云:“罗袜空飞洛浦尘,锦袍不见谪仙人,携壶籍草亦天真。玉粉轻黄千岁荣,雪花乳动万家春,醉归江路野梅新。”
十八日迁居嘉祐寺。据《归善县志》云:“嘉祐寺宋·苏轼两次寓居于此。”
二十日作《思无邪斋赞》。二十二日书白乐天庐山草堂事,即《书事不能两立》。
十一月,作《赠朝云寄虎儿诗》。二十三日《书玉川子诗》《论李忠臣事》。
二十六日松风亭下,梅花盛开。苏轼念其有关山路上细雨梅花之感乃作诗。既又念罗浮山下梅花对之胜,复《和前诗》。得桂酒方于海上酿成,而玉色,作《桂酒颂》,其叙云:“吾谪海居海上,法当数饮酒以御瘴,而岭南无酒禁。有隐者以桂酒方授,吾酿成,而玉色香味超然,非人间物也,东坡先生曰:酒,天禄也。吾得此,岂非天哉,故为之颂,以遗后之有道,而居夷者,其法盖刻石置之罗浮铁桥之下。”又与詹范作《桂酒诗》 。
十二月,苏轼与子过,游白水山佛迹院,浴于汤池,观看悬水,夜出金鸡渡,泛月而归,作《百水岩游记》付其子过。其记云:“绍圣元年十二月与幼子过,游白水山佛迹院,浴于汤池,热甚,其沅殆可熟物……。”夕并作《白水山佛迹院汤泉诗》。其子过,也同时作诗。苏轼又作《题秧马歌后》,其文云:“吾尝在湖北见农夫用秧马行泥中,极便。顷来江西作秧马歌以教人,罕有从者。近读唐书回鹘部族黠戛斯传其人,以木马行水上,以板荐之,以曲木支腋下,一蹴辄百余步。意殆与秧马类欤!复记之。异日详间其状,以告江南人也。”
苏轼又自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,足力疲乏,思欲就床止息,乃路隅,作《记游松风亭》。而江岸有盘石小潭可以垂钓,即作《江郊诗》。詹范携酒过嘉祐寺,复《和桂酒韵诗》并作《与曹子方书》、《与吴秀才书》、《与子由书》,其书云:“惠州市井寥落然,犹日杀一羊,不敢与仕者争买。时嘱屠者买其骨脊,骨间亦有微肉。热熟漉出,不乘热出,则抱水不乾,渍酒中,点薄盐炙,微焳食之,终日扶剔得铢两,于肯綮之间,意甚喜之。如食蟹螯,率数日,辄一食,甚觉有补。子由三年食堂仓所食刍豢没齿,而不得骨,岂复知此味乎?戏书此纸遗之。虽戏书,实可施用也。然此说行,则众狗不悦矣。”
除夕,录润州道上诗以付过。《书润州道上》 有“行歌野哭两堪悲”一首,跋云:“仆时年三十九,润州道中值除夕而作,后二十年在惠州守岁,录付过。”此诗盖有所感呵!
六十岁
公元一〇九五年,乙亥,绍圣二年。
是年二月吕大防以监修史贬秩安州。
四月章惇、曾布谋复开边被罢。十月以许将为尚书左丞,蔡卞为尚书右丞。
苏轼以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,寓居嘉祐寺僧舍。
正月,苏轼有《惠州上元夜诗》,诗云:“前年侍玉辇,端门万枝灯。去年中山府,老病亦宵兴。今年江海上,云房寄山僧。”二日《 读韦应物寄全椒道士诗》 有“今朝郡斋冷,忽念山中客。遥持一樽酒,远慰风雨夕”诗句。又作《和寄罗浮邓守安、程之才》诗,及《与程正辅书》,其书云:“昔人以三十年为一世,今吾老兄弟不相从四十二年矣。念此,令人凄断,不知兄果能为弟一来否?”又覆书云:“承谕感念,至泣下,老弟亦免如此蕴结之怀,非一见,终不能解也。”
是月十二日为徐彦和书黄庭坚《跋远近景图》,《北齐校书图》,《右军斫脍图》有云:“余在惠州,徐彦和求余跋尾,书此以发千里一笑。绍圣二年正月十二日。”十三日作《跋东皋子传》。十五日贾道士来向苏轼索酒,轼作诗道:“使军置酒罢,箫鼓转松陵。狂生来索酒,一举辄数升”。并自注:贾道人也。”十六日作《跋所书东皋子传后》。二十四日与儿子苏过游罗浮道院栖禅山寺,作《和过韵诗》。(苏过的诗有:“人生行乐耳,四海皆兄弟。何必怀故乡,吾驾随所税”。)二十六日苏轼野步嘉祐寺东南,见农民家园杂花盛开,乃扣门求观有感作诗。
二月上旬,苏轼与许毅饮酒于湖上,为《寄参寥子诗》。十一日又作《书陶渊明东方有一士诗后》。其跋云:“此东方一士,正渊明也。不知从之游者,谁乎?若了得此一段,我即渊明,渊明即我也。绍圣二年二月十一日,东坡居士饮醉食饱,默坐思无邪斋,兀然如睡。既觉,写渊明诗一首示儿子过。”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太守詹范处,食槐叶冷陶,作诗及《与陆道士书》。
三月四日与太守詹范,柯常、林抃、王原、赖仙芝同游白水山佛迹院,沐浴于汤池,凉风于悬瀑之下,登中岭望瀑,浩歌而归。作《与陈季常书》,有云:“轼到惠将半年,风土食物不恶,吏民相待甚厚。孔子云,虽蛮貊之邦行矣,岂欺我哉。”又云:“自山中归来,得书灯下,裁答信笔,而书纸尽乃已。”这时,因见其子苏过诵读《陶渊明归园田居诗》,便作《次韵陶渊明归田园居诗》并自叙云:“始予在广陵和饮酒诗二十首,今复为此,要当尽和其诗乃尔。”
是月七日程之才前来看视苏轼,相得甚欢,前却尽释。九日撰《书外曾祖程公逸事》、《与程正辅书》。及《和江行见桃花诗》。十三日《书桂酒颂》,其叙云:“仆眼五十后昏,今复瞭然。天意复令,见子由与平生故人耶!”十六日至博罗香积寺与程之才饯行,作诗二首。其第二首云:“忽惊铙鼓发半夜,明月不许幽人攀。罗浮道人一倾盖,欲系白日留君颜。”十八日作菅字韵诗二篇,寄程之才。据《与程正辅书》云:“某别时饮,过数日,病酒昏昏,如梦中也。寄去二诗,以发一笑。”又作《游香积寺诗》。
十九日苏轼迁居合江楼。据他的《迁居诗》叙云:“二年三月十九日,复迁于合江楼。”又《与南华重辩书》云:“程宪近过此往来,皆款。又迁居行衙,极安稳。有楼,临大江,极轩豁也。”之后,苏轼作《书归去来词赠卓契顺》有云:“余谪居惠州,子由在高安,各以一子自随。余分寓许昌,宜兴,岭海隔绝,诸子不闻。”又作《与钱济民书》再《与程正辅书》。二十三日为惠诚作《吴越名僧记》。二十六日作《与程正辅书》,《送王原题嘉祐寺壁诗》并赠王原诗。
四月答《与徐得之书》,其文云:“辱书存问周至,感激不已。轼到惠已半年,既习其水土风气,绝欲息念之外,浩然无疑,殊觉安健也。儿子过,颇了事,子由频得书,甚安。一家,今作四处:住惠、筠、许,常也。然皆无恙,得知见,爱之深,故详及之乍热,惟万万自重。”又作《连雨江涨诗》。八日为书《养生论》。十一日初食荔枝作诗。十三日,为梁官重书《缘筠亭诗》。之后,张耒遣兵士王告至,苏轼乃作《桄榔杖寄张文潜诗》一首。又闻黄庭坚迁黔南,范祖禹迁九疑,晁补之迁蕲水,因此作诗数首。当时,惠州博罗县令林抃推行秧马法,苏轼作《秧马歌》并叙。
五月四日苏轼赠朝云《殢人娇·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》词。十五日为造真一酒作诗。二十七日作虔州《崇庆院藏经记》。
六月九日书《柳子厚大鉴禅师碑》、《和程之才游碧落洞诗》。十二日作诗,并答《与王定国书》。十九日作《书柳子厚鉴师碑后》。
七月作《和陶渊明读山海经诗》十三首。其首句云:“今日天始霜,众木敛以疏。”是月苏轼因痔疾发作,不能饮食,乃作《药诵》 并《与程正辅书)有云:“某旧苦痔疾,盖二十一年矣。今忽大作,百药不效。”当月,程正辅妻寿安县君亡故,苏轼为其作《与程正辅慰疏》有“表嫂寿安县君遽捐馆舍,闻讣悲怛。某限以谪居,莫缘奔诣吊问”之语。
八月一日为幼子苏过《书金光明经后》。是月初,苏轼的堂妹,小二娘病亡,作《祭亡妹德化县君文》。当时,太守詹范议论将她葬暴骨,苏轼为此更加悲恸乃作《葬枯骨铭》并有“江干白骨已衔恩”的诗句。
二十七日为《书藏丹砂法》及《寄子由诗》。
九月五日《题合江楼》。重九日作《和陶渊明贫士诗》,《江月诗》 五首。二十七日为程之才书外曾祖程公逸事。”
十月一日,因菊花开始开放,与客同赏作《重九和陶渊明己酉九日诗》,又《次前韵答程之才诗》、《和作慰鼓盆诗》。之后,同程之才游白水佛迹院,浴沐于汤池作《和程之才白水山韵诗》及《同游香寺诗》。
十一月九日作《夜梦论神仙道术寄子由诗》。
十二月为《与黄鲁直书》,答《与张嘉甫书》苏轼为苏辙石鼎铭作叙,又作《小圃五咏雨后》、《行菜谱》等诗。月末,苏轼独自出游丰湖,至逍遥堂栖禅寺作诗,并为舍利塔撰文,以及作《与吴秀才书》、《与杜子师书》、《偃松屏赞叙》 。
六十一岁
公元一〇九六年,丙子,绍圣三年。
是年正月罢韩忠彦出知真定府。八月贬范祖禹于贺州安置,刘安世于英州安置。九月废皇后孟氏为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。苏轼谪贬宁远军节度副使,惠州安置,仍在惠州。
正月苏轼作《新年诗》五首,有“晓雨暗人日,春愁连上元”句。十二日书《跋宝月塔铭》 有云:“舟师不远万里来求予铭,予亦不孤其意。绍圣三年正月十二日东坡老人书”。又作《和陶渊明咏二疏三良荆轲诗》三首。
二月,程之才被召回朝廷,苏轼作《和陶渊明饮酒诗》二十篇寄之。八日又作《和刘湜峡山寺见寄诗》,并《与徐得之书》。
三月,六日苏轼作《书柳子厚南涧诗跋》 有云:“柳子厚南迁后诗,清劲纡徐,大率类此也。绍圣三年三月六日、”这时,昙秀自端州来,苏轼作《赠昙秀诗》并《和郭功甫韵及送游隐静诗》。
是月,苏轼在归善县买得隙地数亩,(即古白鹤观基地)修筑房舍。为此,作了《和陶渊明移居诗》。其诗序云:“予去岁三月,自水东流嘉祐寺,迁居合江楼。迨今一年得归善县后隙地数亩。父老云:‘古白鹤观也’。意欣然居之。营白鹤新居,始于是矣。”苏轼在这个白鹤观旧址用斫木陶瓦共修筑房屋二十间。中为德有邻堂思无邪斋;左为寝室。并亲笔手书堂斋名。
四月,苏轼食将军荔作诗二首并引。第一首有“丞相祠堂下,将军大树旁”句。第二首云:“罗浮山下四时春,庐橘杨梅次第新,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长辞作岭南人。”
是月二十日,苏轼又迁居于嘉祐寺,作《迁居》诗。其诗开首云:“前年家水东,回首夕阳丽。去年家水西,湿面春雨细。东西两无择,绿尽我辄逝。今年复东徙,旧馆聊一憩。已买白鹤峰,规作终老计。”并叙云:“吾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至惠州,寓合江楼。是月十八日迁于嘉祐寺。二年三月十九日复迁于合江楼。三年四月二十日复归于嘉祐寺。时方卜筑白鹤峰之上,新居成,庶几其少安乎?”此时还作有《白鹤新居上梁文》及《和陶渊明桃花源诗》。
五月,为周彦质题循州默化堂。翟东玉赴龙川来向苏轼求教秧马法。苏轼作《题秧马歌后》。二十七日苏轼过水西买笔,为《书买笔》文。
六月,当年惠州修东西新桥;苏轼助以犀带,而子由亦以史夫人所得的内赐金钱数千相助。及桥修成日,苏轼作《两桥诗》并引。其引云:“惠州之东,江溪合流。有桥多废坏,以小舟渡。罗浮道士邓守安,始作浮桥,从四十舟为三十舫,铁锁石碇,随水涨落,榜曰:‘东新桥’。州西丰湖,上有长桥,屡作屡坏。栖禅院僧希固筑进两岸为飞阁九间,尽用石盐,木坚如铁石,榜曰:‘西新桥’。皆以绍圣三年六月毕工,作二诗落之”。其一的东新桥诗有:“不云二子劳,叹我捐腰犀”。其二的西新桥诗亦有:“探囊赖故侯,宝钱田金闺”之语。
是月,苏轼闻长子苏迈任仁化县令,为《与重辩书》。之后,又作《与陈伯修书》,《与王序书》、《与黄鲁直书》。
七月,五日王朝云病亡,苏轼作《悼朝云诗并引》,其诗云:“苗而不秀岂其天,不使童乌与我玄。驻景恨无千岁药,赠行唯有小乘禅。伤心一念偿前债,弹指三生断后缘。归卧竹根无远近,夜灯勤礼塔中仙。”其引云:“三年七月五日,朝云病亡于惠州。葬之栖禅寺松林中,东南置大圣塔。予既铭其墓,且和前诗以自解。朝云始不识字、晚忽学书。粗有楷法,盖尝从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,亦略闻大义。且死,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。”
八年三日苏轼用朝云遗言,葬之于丰湖栖禅寺东南松林中,筑亭复盖,其名:“六如”。又刻铭从附冢。苏轼《朝云墓志》云:“东坡先生侍妾曰:朝云,字子霞,姓王氏,钱塘人,敏而好义,事先生二十有三年,忠敬若一。”当时,寺僧建寺覆墓,名曰:“六如亭”。九日苏轼与儿子苏过前往栖禅题字,是夜在寺内设供,作《惠州荐朝云疏》。
九月九日苏轼登白鹤峰,作《丙子重九诗》二首。其一首有“三年瘴海上,越峤真我家。登山作重九,蛮菊秋未花。”“今年吁恶岁,僵仆如乱麻。此会我虽健,狂风卷朝霞。使我如霜月,孤光挂天涯。西湖不欲往,基树号寒鸦。”苏轼回到住处,又作《补龙山文》。
十月,当梅花盛开,苏轼便作《西江月》词,有“玉骨那愁瘴雾,冰肌自有仙风。”“高情已逐晓云空,不与梨花同梦。”之后,又作《和陶渊明乞食》诗,有“我年六十一,颓景薄西山”句,还作《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》,《次韵子由所居六咏》等诗。
十一月,为吴复古作《远游巷铭》 为昙秀作《梦斋铭》并叙。二十日为方子容作《野吏亭记》。
十二月一日作《书陆道士砚镜》,《书对韩柳诗》。是时,白鹤峰新居欲成,苏轼夜过西邻为翟秀才作诗二首。之后,作《和陶渊明酬刘柴桑诗》。二十一日为吴复古书《与李承晏墨》,《书昙秀龙尾砚》,《记容安亭》、《与重辩书》。二十五日作《和陶渊明岁暮》,《和张常侍》等诗。二十七日与吴复古夜坐作《煨芋帖》并撰《惠州李氏潜珍阁铭》。
六十二岁
公元一o九七年,丁丑,绍圣四年。
是年正月罢李清臣职。二月追贬司马光,吕公著,胡宗愈,文彦博等数十人,苏辙被追贬为化州别驾,雷州安置。朝廷以曾布,林希知枢密院事,许将为中书诗郎,蔡卞为尚书左丞,黄履为尚书右丞。
苏轼在惠州,四月又追贬为琼州别驾,居昌化(即儋耳)。
正月四日苏轼为昙秀作《跋黄鲁直草书》。六日作《刘景文诗跋》 。九日为吴复古书《神守气诗》。二十一日《书过送昙秀诗后》,其文有云:“仆在广陵作诗送昙秀云,‘老芝如云月,炯炯时一出。’今昙秀复来惠州见予,予病,已绝不作诗。儿子过,粗能搜句,时有可观。此篇殆咄咄逼老人矣,特为书之,以满行橐。丁丑正月二十一日”。苏轼又于白鹤峰新居凿井得泉作诗。其诗有云:“我生类如此,何适不艰难。一勺亦天赐,曲肱有余欢。”
润二月,十四日白鹤峰新居筑成,苏轼自嘉祐寺迁入。据苏轼《与王敏仲书》云:, 此月十四日迁入新居,长子迈将来。迈到后当遣入府参候。”苏轼以因迈挈孙箪、符、箕,籥等,从万里远来至惠州,心里颇为欣喜,乃作《和陶渊明时运诗》,又作和韵诸诗,及答《与陈伯修书》,《与曹子方书》。当时,周彦质来新居见苏轼,临行时,苏轼作《再和前韵并和陶渊明答庞参军诗》相送。二十五日寄《与王敏仲书》,《与林天和书》及《种茶诗》。诗中有“松间旅生茶,已与松俱瘦。”“移栽白鹤岭,土软春雨后”句。
三月五日苏轼作《范淳文书》,书云:“丁丑二月十四日,白鹤峰新居成。自嘉祐寺迁入。咏渊明时运诗日:‘斯晨斯夕,言息其庐。似为予发也。长子迈与予别三年,携诸孙万里远至、老朽忧患之余,不能无欣然,乃次其韵。予在都下,每谒淳夫,子孙环绕,求作字。每调之曰:‘诉旱乎?诉劳乎?今皆在万里,欲复见,此岂可得乎?有来诸淳夫书,因录此数纸寄之。丁丑三月五日,多难畏人,此诗慎勿示人也。”
十四日作《三马图赞叙》。二十九日作《 新居即事诗》 二首。诗云:“南岭过云开紫翠,北江飞雨送凄凉。酒醒梦回春尽日,闭门隐几坐烧香。”“树暗草深人静处,卷廉欹枕卧看山。”
四月章惇又拾起熙丰年间沈括、何正臣、舒亶等小人诬陷苏轼之说,重议苏轼“罪过”。据《舆地广记》云:“苏轼谪惠州有诗云:‘为报先生春睡足,道人轻打五更钟。’传至京师,章惇笑曰:‘苏子尚尔快活耶?’复贬昌化。”四月十七日朝庭下令命苏轼责授琼州别驾,昌化军安置,不得签书公事。当月十九日苏轼置家于惠州,遂携带儿子苏过离开惠州,抵广州,于江边,其子孙向苏轼痛哭诀别。据《与王敏仲书》云:“某垂老投荒,无复生还之望。昨与长子迈诀,已处置后事矣。今到海南,首当作棺,次便作墓,乃留手疏与诸子。死则葬海外,庶几延陵季子赢博之义。父既可施之子,子独不可施之父乎?生不挈家,死不扶柩,此亦东坡之家风也。所云途中邂逅,意谓不如其已所欲言者,岂有过此者乎!故觎缕此纸,以代而别。”又有苏轼《从昌化军谢表》云“子孙痛哭于江边,已为死别。”又据子由作苏轼《 追和陶渊明诗》 序云:“东坡先生谪居儋耳,置家罗浮之下,独与幼子过,负担过海。”
五月,苏轼抵梧州,闻子由尚在藤州,乃作诗有云:“莫嫌琼雷隔云海,圣恩尚许遥相望。”“他年谁作舆地志,海南万古真吾乡。”其诗叙云:“吾谪海南,子由雷州被命即行,了不相知。至梧,乃闻其尚在藤也。旦夕当追,及作此诗示之。”十一日果然相遇子由于藤州,弟兄两人相处近一月,苏轼作《雷州诗八首》及古诗一首。据苏轼《和陶止酒诗》 云:“萧然两别驾,各携稚一子。子室有孟光,我室帷法喜。相逢山谷间,一月同卧起。”
六月,五日与子由同至雷州,十日闻堂兄之子登第乃致书与嫂嫂史太君,说:“某谪居海南,狼狈广州,知时侄及第流落中,尤以为致庆。……明日当渡大海,聊致此书,嫂知意而己。”是夜,苏轼因痔病复发呻吟。子由亦终夕不寐,因诵陶诗劝他停止喝酒,乃作《 和陶渊明止酒诗》赠别。十一日与子由相别渡海。据苏轼为此诗作叙云:“六月十一日相别渡海,余方病痔呻呤,子由亦终夕不寐,因诵陶渊明诗劝余止酒。”
之后,苏轼在琼州与儋州途中,于坐睡梦里得句云:“千山动鳞甲,万谷酣笙钟。”醒觉后有清风急雨,乃戏作《四州环一岛》诗,复作《次前韵寄子由》 诗。其诗有“我少即多难”句。苏轼由儋州出松林山,见其孤高秀削,五色烂然,又作诗一首云:“君看道旁石,尽是补天余。”
七月二日苏轼到达昌化军贬所。初僦官舍数椽以居,有司犹谓不可,乃买地筑室三间。
据苏辙《东坡先生基志铭》云:“四年,复以琼州别驾安置昌化,昌化非人所居,食饮不具,药石无有。初僦官屋,以屁风雨,有司犹谓不可,则买地筑室,昌化士人备土运甓以助之,为屋三间,人不堪其忧。”
又据《宋史本传》 云:昌化故儋耳地,非人所居。药饵皆无有,初僦官屋以居。”是时,苏轼作《和陶渊明还旧居诗》。十三日作《 夜梦》诗并引。又作《和陶渊明连雨独饮诗》二首。
八月,苏轼开始生活在昌化,他见儋耳人落后的情况。乃作《籴米》等诗以示其昌化军守张中,又复作《和陶渊明劝农诗六章》以告诉儋耳人民。还作《闻子由瘦》诗及叙有:“儋耳至难得肉食”的话。其诗有云:“五日一见花猪肉,十日一遇黄鸡粥。土人顿顿食薯芋,荐以熏鼠烧蝙蝠。旧闻蜜唧尝呕吐,稍近虾蟆缘习俗。”并作《子由劝不读书诗》。
九月苏轼出郊步月,作《和陶渊明赴假江陵夜行诗》。以后又作《和陶渊明九日间居诗》并《黍麦说》 及《和陶渊明拟古九诗》。
十月,有《和陶渊明停云诗》四章,以寄子由。据苏辙《和停云诗叙》云:“丁丑十月,海道风雨,儋雷邮传不通。子瞻兄和陶渊明停云四章,以致相思之意,辙亦次韵以报。是月,因官屋破漏,苏轼一夜三次迁移。乃作《和陶渊明怨诗》有“如今破茅屋,一夕或三迁。风雨睡不知,黄叶满枕前”的话。天睛后,他又复作《杂诗》数篇。
十一月作《和子由月季花再生诗》,《 和陶渊明怀古田舍诗》,《 和陶渊明赠羊长史诗》 。苏轼是月与张中到黎子云家,苏轼为其书《载酒堂》。
十二月苏轼不顾生活的困苦,将自己所作《和陶渊明诗》一百零九首编集成册,并寄与子由,命其为叙,子由遵命而作。是月苏轼又作《谪居三适诗》及《寄参廖子八声甘州词》,《海漆录等》。
六十三岁
公元一○九八年,戊寅,绍圣五年,六月改年号为元符元年。
是年元祐党人八百三十家又遭“罪”被责处。七月苏辙复自雷州贬居循州。九月秦观贬为雷州编管。
苏轼在儋州。
正月立春日苏轼作苏轼作《减字木兰花》词,其词云:“春牛春杖,无限春风来海上。便与春工,染得桃花似肉红。春幡春胜,一阵春风吹酒醒。不似天涯,卷起杨花似雪花。”十五日作《 次韵子由浴罢》 有“理发千梳净,风晞胜汤沐”句。又作《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》诗有“况闻万里孙,已报三日浴。”“无官一身轻,有子万事足。”“但令强筋骨,可以耕衍沃”之语。又为《续养生论》 。据苏轼《与章致平书》 云:“某在海外,曾作续养生论一首。”
二月,子由六十寿,苏轼以沉香山子相庆,作《灵寿扶孔光诗》 ,《子由生日诗》 有“但愿白发兄,年年作生日”句,并书《沉香山子赋》寄子由。之后,有《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》,其叙有云:“盖以无何有之乡为家,虽在海外,未尝不归云尔!" 二十三日作和陶诗并书渊明,’形影神诗付子苏过。又游城北谢氏废圃,作《 和陶渊明使都经钱溪诗》。
三月三日携酒一瓢出游城南作诗。十五日作《众妙堂记》,有“因以梦中语为记,绍圣五年三月十五日。”二十日苏轼闻柳仲远讣,为《祭柳仲远文》,其文有云:“我生多故,愈老愈艰,亲朋几人,日化日迁。逝者如风,讣来逾年,一恸海徼,摧胸破肝。”此时,是复古渡海来看望苏轼,回忆今昔情景,如隔世事,苏轼赠诗一首。
四月,章惇、蔡京遣派董必察访广西时,章、蔡又派遣一名小使臣至儋州,将苏轼逐出官舍。苏轼无地可居,偃息城南污池之侧的恍榔林下,就地筑室。儋州人民见此情况,相助筑室,儋州太守张中亦助畚锸。苏轼为此作《和陶渊明刘柴桑诗》:“漂流四十年,今乃言卜居,且喜天地间,一席亦吾庐。我本早衰人,不谓老更劬。邦君助畚锸,邻里通有无。”
五月,其屋筑成,苏轼命名为“桄榔庵”。他“于枕榔林中摘叶书铭,以记其处。”并作《新居诗》,其诗有云:“朝阳入北林,竹树散疏影。短篱寻丈间,寄我无穷境。旧居无一席,逐客犹遭屏。结茅得兹地,翦翳村巷永。数朝风雨凉,畦菊发新颖。俯仰可卒岁,何必谋二顷。”又据苏轼《 与程全父书》 一文中有云:“海外穷独,人事断绝。”“复遭迫逐,不免买地结第,仅免露处,而囊为一空。困厄之中,亦何所不有。”
六月,作《记梦游水府事》及《天庆观乳泉赋》。
七月,苏轼幼子苏过作《志隐》,苏轼阅览后说,“吾可以安于岛夷矣。”又命其作《孔子弟子列传》。
八月,苏轼作《和陶渊明西田获早稻》及《下潠田舍获》二诗。
九月四日游天庆观,作《信道法智说》。七日于檐州城南作《书陶淡传》,是夜录记隐士郭文语。八日论《书董京诗》。十一日作《书鲍静传》。十三日为《书辨漆叶青黏散》。二十七日记《书海南风土》 。
十月七日书王太尉《送行诗后》。之后,苏轼“食芋饮水,自谓视苏武为靡丽”,乃作《鹤山题跋》,《菜羹赋》,《玉糁羹诗》。据苏辙《 东坡先生墓志铭》 云:“公食芋饮水,著书以为乐。”
十一月冬至日,苏轼书阮藉事。后又撰《陆惟忠墓志铭》,《记陈太初尸解》。
十二月小园即事,作《和陶载主薄诗》,《酒子赋》并叙,以及《记临江驿诗》。
六十四岁
公元一○九九年,已卯,元符二年。
是年八月哲宗命御史点检三省枢密院并依元丰旧制。
苏轼在檐州。
正月五日苏轼与幼子苏过出游,作《和陶渊明斜川诗》。十三日《书杜子美》诗以排遣自己之愤懑。是时,天久旱无雨,阴翳未快,至十五日与老书生数人在良月嘉夜“步入城西僧舍,历小巷,夷杂揉屠,沽纷然。归舍,已三鼓矣。”
二月,作《以黄子木柱杖为子由生日之寿》诗。诗中有“贵从老夫手,往配先生几”之句。十五日作《苍耳录》。
三月作《初送张中和陶渊明与殷晋安别诗》及《与程秀才书》犷共书云:“儿子到此抄得《唐书》一部,又借得《前汉》欲抄,亦欲为此,而目昏心疲,不能自苦,故乐以此告壮者尔!”
是月苏轼有负大瓢行歌田间事。据《舆地广记》云:“轼负大瓢,行歌田间,有馌妇年已七十,谓曰:‘内翰昔日荣贵;一场春梦耶。’因呼春梦婆。”二十四日作《放鱼记》。
四月,十五日作《十八大阿罗汉颂》。十七日《书潘衡墨》。十九日《书龟息法》,其文有云:“元符二年,儋耳米贵,吾方有绝粮之忧,欲与过子共行此法,故书以授之。四月十九日记。”
五月五日后作《书艾人著炙法》,《记薯米》。之后,又作《益智录》,《马眼糯说》,《荨草录》,《天麻煎》,《炼泉耳霜法》,《苍术录》,《服绢法》,《井华水》,《代茶饮子》。
七月十五日苏轼以金水张氏画罗汉并颂,寄子由作跋,又求苍术橘皮作《与罗秘校书》。
八月作《倦夜诗》,其诗云:“倦枕厌长夜,小窗终未明。孤村一犬吠,残月几人行。衰鬓久已白,旅怀空自清。”这时,苏轼因储墨已尽,而为之感慨,乃《书付过》。其文云:“砚细而不退墨,纸滑而字易燥,皆尤物也。吾平生无所嗜好,独好佳笔墨。既得罪谪海南,凡养生具十无八九,佳纸墨行且尽,至用此等,将何以自娱,为之慨然,书付子过。”
是时,苏轼次子苏迨来信招告说,京师传说苏轼做仙去了。苏轼《书谤》云:“今谪海南,又有传吾得道,乘小舟入海不复返者。京师皆云,儿子书至言之。”是月,又作《与侄孙元老书》。
九月二十日,苏轼于嘉鱼亭下送邵进士作诗。又作《老饕赋》
闰九月,琼州进士姜唐佐来跟从苏轼学习。据苏轼《书柳子厚诗后》云,“已卯闰九月,琼士来儋耳,日与予相从。”又据《舆地广记》云:“姜唐佐,字君弼,琼山人。苏轼贬儋耳,唐佐日从之游,轼尝称之。黄门曰:‘不谓海南有此佳士’。”苏轼又作《题唐佐课册》,《与姜唐佐书》。十七日苏轼作《书杜子美诗》。以规劝儋耳父老改变“坐男使女”的土风俗。
十月,作《赠郑清叟诗》及《与周文之书》,《与范元长疏》。是月中旬的一天他与学生姜唐佐谈论和饮茶致酒。冬至,苏轼用苏过诗韵作诗,有“愁颜解符老,寿耳斗吴翁”句。
十一月八日作《四神丹说》。十五日为《记南海菊》文。十九日作《书柳子厚诗》,《再送张中和陶渊明王抚军座送客诗》。这首诗云:“汝去莫相怜,我生本无依。悬知冬夜长,恨不晨光迟。”
十二月,张中来与苏轼告别,夜坐达旦,其意颇为愤懑。为解勉张中的思想,苏轼作《三送张中和陶渊明答庞参军诗》。是月,苏轼双作《纵笔》诗三首。其一诗云:“寂寂东坡一病翁, 白须萧散满霜风。小儿误喜朱颜在,一笑那知是酒红。”其二诗云:“父老争看乌角巾,应缘曾现宰官身。溪边古路三叉口,独立斜阳数过人。”其三诗云:兆船不到米如珠,醉饱萧条半月无,明日东家知祀灶,支鸡斗酒定膰吾。”二十三日苏轼还作了《记海南作墨》及《夜烧松明火诗》。并《梦登合江楼记》。
六十五岁
公元一一○○年,庚辰,元符三年。
是年正月九日哲宗崩,年仅二十五岁。他遗诏立弟端王赵佶,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。二月章惇封申国公,韩仲彦为门下侍郎,黄履为尚书右丞。四月韩仲彦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,李清臣为门下侍郎,蒋之奇同知枢密院事,并复元祐臣僚范纯仁等官。九月贬章惇为雷州司户参军,本州安置。十月逐蔡京知永兴军,以韩仲彦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,曾布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。十一月决定于明年将元祐年间被贬谪的官吏,均迁徙到内郡居住。
苏轼在儋州。五月移廉州安置,六月二十日渡海。七月初至廉州。八月.授舒州团练副使,永州安置。十一月复朝奉郎提举玉局观。
正月一日作《 记养黄中》 文有:“吾终日默坐,以守黄中,非谪于海南,安得此庆耶?”语。七日苏轼听说黄河已复北流,乃作诗二首。又《书海南墨》。十二日天门冬酒熟,且漉且尝,遂以大醉作诗。十五日后作《书罗浮五色雀》 文与《海南有五色雀诗》。二月二十一日《书刘贡丈伐介甫》,《答海上翁诗》。
三月清明为儿子苏过作《和淘渊明郭主薄诗》,又作《与范元长书》,《与刘沔书》,《书谤》。二十一日《书别姜君》。其文云:“元符己卯闰九月,琼士姜君来儋耳,日与予相从,庚辰三月乃归,无以赠行,书柳子厚《饮酒》,《读书》二诗以见别意。子归,吾无以自遣,独此二事,日相与往不尔!二十一日书。”苏轼又复书联句以勉其行。据(栾城集《 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诗叙》)云:“子瞻爱之,赠之诗日:‘沦海何曾断地脉,白袍端合破天荒。’又告之日:‘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’。二十二日写了《 书柳宗元牛赋》 并为跋。
四月苏轼作《与秦太虚书》 后,又访问王公辅至黎子云家,道途中忽然遇雨,他于农家借笠屐而行,作有《笠屐图赞》,据张端义《贵耳录》云:“东坡在黎子云家,一日遇雨,借笠屐而归,人画作图,东坡自赞。人所笑也,犬所吠也,笑亦怪也。”在他经过杨道士息轩处时又作诗。十五日为《五君子说》及《题书易传论语说。》据《墓志》云:“居海南,作书传,推明上古之绝学,多先儒所未达。”
五月,作《龟冠诗》,《真一酒歌并引》,《和陶渊明始经曲阿诗》 ,《归去来集字》。是月,朝廷下令,命苏轼仍以琼州别驾于廉州安置,不得签书公事,苏轼作《谢表》。据《墓志》云:“元符三年大赦,北还。初徙廉,再徙永,已乃复朝奉郎,提举成都玉局观,居从其便。”
六月,苏轼前往符、黎诸生处告别,并留诗以示民众。儋州官民争致馈遣,沿途送别。十七日作《琼州惠通泉记》 并于沿途作诗,题名。二十日晚在登州渡海。他在诗里写道:“云散月明谁点缀?天容海色本澄清。”二十一日作《伏波将军庙碑》到了合浦县兴廉村净行院歇宿,作诗。
七月作《书合浦舟行》。是月四日苏轼至廉州贬所。廉州太守张仲修出见苏轼并款待他于清乐轩。他有《书梅圣俞赠欧阳阀诗后》,《龙眼质味可敌荔支诗》,《荔支龙眼说》及《跋希白书》等诗文。
八月,十日苏轼游览愈阇黎精舍观在壁上留诗。以后为欧阳阀作《赠别诗》。二十四日题廉州清乐轩于壁。二十八日作《瓶笙诗》,其序云:“庚辰八月二十八日,刘几仲饯别东坡中觞闻笙箫声。”二十九日苏轼与子苏过离开廉州继续行路。据他《与欧阳元老书》云:“某与儿子八月二十九日离廉。”又有《与郑靖老书》云:“到廉,廉守云,公已行矣。志林未成草,得书传十卷。某留此过中秋,或至月末乃行。作木筏下水历容藤至梧、与迈约搬家至梧相会,迨亦至惠矣。”
九月六日,苏轼于郁林有《和王守诗》。七日他闻知秦观在藤州中暑,卒于光化亭上,大恸不已。据苏轼《与欧阳元老书》云:“忽闻少游凶,问留书,不可不言,欲言又恐不的,故不忍下笔。今行至白州,见容守之犹子陆斋郎云:少游过容,留多日,饮酒赋诗,如平常。容守遣搬家,二卒送归衡州至藤,伤暑,困卧,至八月十二日,启手足于江亭上,徐守甚照管,其丧仍遣人报范承务。”十日他又《 与范之长书》 云:“到容南知昆仲皆苦瘴痢。”他从藤州出发于江上作《夜起对月赠彦肃诗》 。游东山浮金堂亦作诗,并题“江月楼”名。又作《送鲜于都曹归蜀诗》。十七日抵梧州,因贺江水于涸乃改计由五羊度岭”。二十日书楞严义赠邵彦肃并作《送还都桥诗 。二十四日过康州,游三州岩题名。回归舟中,作《铁线书》。在他将至广州时先作诗寄迈,迨,以后又用过韵作《寄迈迨诗》。
十月苏轼染病于羊城,程怀立与苏轼专程送药,这时苏轼的子孙皆聚于羊城问候。几日后,苏轼病愈,游览了净惠寺。是月,作《和鼟兄弟与之仪唱和诗》,有“兼得故人书”句。还作了《书王公峡中诗刻后》,《跋咸通湖州刺史牒》,《书石曼卿诗笔后》,《书孙叔静诸葛笔》,《书孙叔静常和墨》,《与郑清老书》、《书王进叔所蓄琴》、《题徐熙杏赵昌四季花诸诗》,《广州东莞县资福寺罗汉阁记》,《重过天庆观东轩诗》。
十一月,苏轼乘风登舟,继续行进。因于崇福寺月夜登鉴空阁作《 和黄秀才诗》 有“我登鉴空阁,缺月正凄冷,黄子寒无衣”之语。他过灵峰山又题诗于宝陀寺壁。是时,还作有《与孙叔静书》。当其抵清远峡时作了答《与谢民师推官书》,其文云:“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,观之熟矣。大略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,但常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不可不止。文理自然,姿态横生。孔子曰:言之不文,行之不远。又日:辞达而已矣。夫言止于达,疑若不文,是大不然。求物之妙,如系风捕影,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,盖千万人而不遇也。而况能使了然子口与手者乎?是之谓辞达,辞至于能达,则文不可胜用矣。……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,市有定价,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。纷纷多言,岂能有益于左右,愧悚不已。今日已至峡山寺,少留即去。”
十四日苏轼至宝林寺作《阿罗汉赞题》。十五日至清远峡广庆寺,因吴复病重死亡,苏轼作《祭吴子野文》。
是月,苏轼得旨覆朝奉郎,提举成都玉局观。据苏轼《谢表》云:“巨先自昌化军贬所奉敕移廉州安置,又自廉州奉敕授臣舒州团练副使,’永州居住。今行至英州又奉敕授臣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,在外州军任,便居住者。七年远谪不自意,全万里生还,适有天幸,骤从缧绁,复齿缙绅。”又作《与孙玉叔静夫》 云:“得免湖外之行,余生厚幸。至英,当求人,至永,请告衰,遂渡岭过赣归阳羡,或归颖昌,老兄弟相守,过此生矣,”当他到了英州,乃作《何公桥诗》 因与郑侠见于英州,又有《和侠所赠诗》。
十二月于曲江道中作《书舟中作字》。过韶州有《和狄咸所赠诗》,《和宋钦诗》及为陈公密作《子石砚铭》。过月华寺,“其改建法堂,僧乞题梁,欣然援笔,”至南华寺,作《南华寺历德疏》,有“伏以窜流岭海,前后七年,契润死生丧亡九口”之语。之后,又作《书冯祖仁诗后》,《谈妙斋铭》,《追和沈辽赠南华韵》,夜观传灯录口占诗,《次韵韶倅李通直诗》,又因韶州陈公密命侍儿素娘歌紫玉箫曲,劝苏轼饮酒,因此作了《鹧鸹天·笑捻红牙弹翠翘》词,以及《和李公寅诗》,《为狄咸垧公诗》,《跋陈隐居书》,为冯祖仁《题明月湖诗》。他在《题书堂屿诗》里,还有“北出湘水百余步”句。在《寄子由诗》二首里,亦有“七年来往我何堪”之语。
六十六岁
公元一一〇一年,辛已,宋徽宗赵估建中靖国元年。
是年,二月徽宗开始听政,贬章惇为雷州司户参军。七月蔡京擅国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,禁止元祐法律。八月以赵挺之,张商英为尚书左右丞,复行绍圣役法。九月朝廷立党人碑于端礼门,颠倒黑白,以宰执文彦博司马光为首恶,以侍制以上官吏苏轼为首恶,共一百二十人。十月蔡卞知枢密院。十二月诏:“邪说诐行,非先贤圣之书及元祐学术政事,并勿施用。”
苏轼度岭北归,七月二十八日病逝于常州毗陵。
正月一日苏轼为狄咸作《九成台铭》,又为明老作《南华长老题名记》。三日抵南雄修改徐信诗,据《舆地广记》云:“徐信保昌人,举进士高第,雅好苦吟。苏轼尝造访见信作《甘露寺诗》,‘平地风烟飞白鸟,半空云木卷苍藤。’轼以‘横’ 字易‘飞’字。信即下拜。”到了四日,苏轼从大庾岭出发至龙光寺,并向寺僧要求惠赠两根大竹竿,乃作《南华珪首座诗》,并憩于村店题一诗于壁上。据《独醒杂志》云:“东坡还至庾岭上,少憩村店。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:官为谁?曰:苏尚书。曰:是苏子瞻欤?曰:是也。乃前揖坡曰:我闻人害公者百端!今日北归,是天祐善人也。东坡笑而谢之,因题一诗于壁间。”此时,岭上梅花已结子,苏轼作《赠岭上梅诗》。
是月五日到岭巅龙泉寺。苏轼从前过岭到海南,曾题诗钟上,今复过此处北还,乃和前韵作《过岭诗》。是日苏轼至南安军,见旧作《石钟山记》作跋。其跋有云:“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五日自海南还,过南安,司法掾吴君示旧所作《石钟山记》,复书其末。”又作《寄陈公密诗》一首。九日作《南安军常乐院新作经藏铭》,苏轼过了南安军,游览了显圣寺,又题诗于寺壁,并作《与朱行中书》,《与李亮工书》,《登郁孤台诗》。在《与李端叔书》 里有“今已到虔州,即往浙闲居,度多在毗陵也”的话。又《与钱济明书》亦云:“某已到虔州,二月十间,方离此。”又游景德寺于显荥湛然堂作诗。于崇庆院作《和赠惟湜诗》。
二月作《与苏伯固书》 云:“某留虔州已四十日,虽得舟,犹在赣外,劳费百端。又到此,长少卧病,幸而皆愈。仆卒死者六人,可骇住处,非舒则常,老病惟退为上”。又为孙立节作《刚说》 并《和迟赠孙勴诗》 有“我自海外归,喜及崆峒春。”他在是月的途中还作有《钟子翼哀词》,《再和示勴诗》,《和公著韵并和兼呈刘安世诗》。而在《和代安世诗》中,还有“明年归籍黎花上,应会群贤及四邻”的话。
三月二日作《书苏养直诗》。四日作《南安军学记》,《与苏伯固书》,《与宋汉杰书》,《戏赠慈云寺明鉴兼示吕倚诗》。二十一日作《书秦少游词后》。过吉州永和镇游清都观,遇谢子和道士问其年,自言亦丙子生。谢则求诗,他便作《永和清都观诗》一首并书“青都台”三字。
四月过豫章。四日作 《顺济王庙新获石弩记》,《与孔毅父书》 。八日其母成国程夫人忌日,写了《书园通偈》,偈文中有“稍申追往之怀,行当过庐山,以施山中有道者。”又作有答《与刘器之书》。
抵南康军,入庐山,重游栖贤寺,三峡桥,开元寺,漱玉亭等,作了《胡洞微帖》。过刘羲仲“是是堂”以修《三国志》 属羲仲并书子由所作《涣哀词》。是月十二日,苏轼患头痛病,止于舟中,为《 题其祖涣墓表》。据《与刘壮舆书》云:“昨夜苦热减衣,晨起得头痛病,故不出见客。然疾亦不甚也。方令小儿研墨为君写数大字。恐墓表小字中亦有题,目则额上不当,复云墓表,故别写四大字以备,或用也。”又云:“旦来枕上读所借文篇,释然。遂不知头痛所在。”又《题刘壮舆文编后》 及题“冰玉堂”名。据《舆地广记》 云:“冰玉堂在南康府治后,刘涣故居也。苏轼尝日:疑之父子冰清而玉刚堂,名以此。”
十六日过湖口,访李正臣家壶中九华石,作诗。抵当涂,钱世雄自常州专使以诗来迎苏轼,轼寄十一首诗,并与相约至金山相会。二十五日作《和祥正观雪雀诗》,二十六日作《记溪洞蛮神事李师中》 与《书吕行甫墨颠》及答《与廖明略书》。
五月一日至金陵作《观音颂》,其叙云:“吾北归当复过此,而为之颂。建中靖国元年五月一日,自海南归至金陵乃作颂”。又作《记沿流馆诗》。苏轼《与钱济明书》中云:“居常之计,本已定矣。为子由书来,苦劝归许以此胸中殊未定。当俟面议决之”。又《与李端叔书》 云:“得子由书,已决归许下矣。但须至少留仪真,令儿子往宜兴,刮刷变转往还,须月余,约至许下,已七月矣。”苏轼将赴仪真,用旧韵《再赠清凉寺和长老诗》,有“送我长芦州一叶,笑看雪浪满衣巾”句。(长芦,指真川长芦院)二十日作《与吴说帖》,答《与杨子微书》。苏轼渡江至仪真,作《与黄师是书》,《与杜子师书》并写《和陶饮酒二十篇》 与杜子师。是月,苏轼与程之元,钱世雄,会于金山,相约登妙高台,观看李公麟所留真,乃自题诗一首。据《金山志》云:“李龙眠画东坡像,留金山寺后,东坡过金山寺,自题云:“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
当时,苏轼颇闻朝廷政局混乱,“排击元祐臣僚,不遗余力,一二正人并皆黜逐,如任伯雨,江公望,陈祐等均被逐出。”因此,苏轼乃决议归毗陵定居。(见《与钱济明跋》 、《与子由书》)。
六月一日,与米芾遇于白沙东园,又同米芾游西山南窗松竹下。米芾拿出太宗草圣及谢安帖向苏轼求跋,他当即应允。又作《与子由书》 ,《戏赠孙芾诗》,《与傅质书》。
是时,正值酷暑。苏轼在真州葺房緡未归,久在海上,觉得舟中热不可堪,夜辄露坐,加之饮冷过度,中夜病暑暴下,“至旦复疲甚。食黄耆粥甚美,卧阅四印,奇古失病所在。明日会食之,且罢。需稍健,或雨过翛然时也。”不几日,苏轼瘴毒大作。过两日,病卧不起,“不能动口亦不欲言。”稍愈以嘱子由曰:“即死葬我嵩山下,子为我铭。”(见《墓志》)
十一日疾稍减,柱杖能行。米芾来辞,苏轼强起送之,送别于闸屋下。因病稍愈他又乘舟从仪真出发,十二日渡江过润州。十三日还为《苏子容功德疏》。十四日东坡侧卧泣下不能起。十五日舟赴毗陵,苏轼体气稍复,著小冠,披半臂,坐舱中。当时,运河两岸有千万人围随而行,轼曰:“莫看杀轼否!”至奔牛隶,钱世雄复来迎,苏轼卧榻徐起,谓曰:“万里生还,乃以后事相托也。惟吾子由不复一见而决,此痛难堪耳!”因此,以《易》、《书》、《论语》全书交付与世雄,令其藏之名山。苏轼抵达毗陵,寓居于孙馆。遂上表请老,以本官致仕。
七月,立秋日作《与米元章簀书》。十二日精神稍佳,为世雄书《江月》五诗。十三日又作《跋挂酒颂》。十四日病疾稍增,到了十五日,热毒转甚,诸药尽却,竞以人参伏苓煮汤相救已无济于事。十八日苏轼命迈、迨、过侍侧,谓曰:“吾生无恶,死必不坠也。”二十一日苏轼觉得有点生意,乃命儿子苏迨、苏过强扶而起行,那时还可行走几步。二十三日睡方觉醒,径山维林投“刺”字,轼惊叹久之,乃邀与夜凉对榻。二十五日病危;又手书与维林辞别,苏轼遂绝笔于此。二十七日他上燥下寒,气不能支。二十八日其长子苏迈问以后事,苏轼不答,乃湛然去世,绝命于常州,终年六十六岁。
东坡逝世后,他的弟弟子由,遵照其遗教,忍着极大的悲哀为东坡作了《东坡先生墓志铭》。子由在《墓志》里写道:“先生七月被病,卒于毗陵。吴越之民,相与哭于市,其君子相与吊于家。讣闻四方,无贤愚皆咨嗟出涕,太学之士数百人,相率饭僧惠林佛舍。”到了明年(崇宁元年)润六月,二十日其子遵从遗命,将东坡葬于汝州郏城县钓鱼乡上瑞里嵩阳峨眉山。
苏轼的后代有儿子三人:苏迈、苏迨、苏过。孙男六人:苏簟、苏符、苏箕、苏荃、苏筹、苏蘥。苏轼的遗著计有《东坡集》四十卷,《东坡后集》二十卷,《和陶诗》四卷,《易传》九卷,《书传》十三卷,《论语说》五卷,《奏议》十五卷,《内制》十卷,《 外制》 三卷。
附录一:
苏东坡居儋年谱
(1097—1100)
绍圣四年(1097),丁丑,62岁
四月朝廷章惇宰相等重议苏轼“罪过”。十七日下令责授琼州别驾,移昌化军(儋州)安置,不得签书公事。十九日,携幼子苏过离惠州。
五月抵梧州。十一日与胞弟子由相遇于藤州。
六月五日与子由同至雷州,十一日相别渡海。作《和陶止酒》、《行琼儋间》、《次前韵寄子由》、《儋耳山》等。
七月二日抵达儋州贬所(今中和镇)。作《到昌化军谢表》,又作《和陶还旧居》、《夜梦》、《和陶连雨独饮》等。
八月儋守张中待之甚恭。作《籴米》、《和劝农》、《闻子由瘦》、《子由劝不读书》等。
九月作《和九日闲居》、《和赴假江陵夜行》、《和拟古》、《辨漆叶青粘散方》、《黍麦说》等。
十月所居官屋破漏,一夕三迁。作《和停云》、《和怨诗》、《和杂诗》等。
十一月与张中同访黎子云,坐客欲醵钱作屋,东坡欣然同之,名其屋曰“载酒堂”(当时未建)。作《和田舍始春怀古》、《次韵子由月季生再生》、《和赠羊长史》等。
十二月将所作109首和陶诗编辑成册,寄子由,命其为序。作《夜坐达晓,寄子由》、《谪居三适》等。
绍圣五年(1098年),六月改年号为元符元年,戌寅,63岁
一月作《次韵子由浴罢》、《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》、《海漆录》等。
二月二十日,子由60寿,书《沉香山子赋》寄子由。作《和陶形赠影》、《和陶使都经钱溪》等。
三月三日(上巳节)携酒出游城南,独与符老秀才饮。吴子野渡来琼探苏轼,作《去岁,与子野游逍遥堂……》。
四月朝廷派董必察访广西,经雷州时遣一使臣过海,将东坡父子逐出官舍。苏轼无室可居,遂于城南污池旁桄榔林中买地筑室。儋人运甓畚土,躬泥水之役,助成之。作《和陶和刘柴桑》等。
五月 5间屋成,名“桄榔庵”,作《新居》等。
六月作《天庆观乳泉赋》等。
七月幼子苏过作《志隐》,苏轼览之,曰:“吾可以安于夷岛矣!”
八月作《和陶西田获早稻》、《和陶下潠田舍获》等。
九月四日游天庆观。作《信道智法说》,又作《书郭文语》、《书海南风土》、《书鲍静传》、《书董京诗》、《书陶淡传》等。
十月作《过子忽出新意……》、《记薯说》、《记筮卦》等。
十一月冬至日,书《阮籍》。又撰《陆惟忠墓志铭》、《李氏处子再生说冥间事》等。
十二月作《和陶戴主薄》、《酒子赋》等。
元符二年(1099年),巳卯,64岁
一月立春日,作《减字木兰花》词。五日与幼子苏过出游,作《和陶游斜川》。十三日作《书杜子美诗》,十五日与老书生数人步入城西僧舍,作《儋耳夜书》。
二月子由61寿,作《子由生日》、《以黄子木拄杖为子由生日之寿》。十五日作《苍耳录》。
三月作《书城北放鱼》、《众妙堂记》、《和陶与殷晋安别》、《与程秀才书》等。又有负大瓢行歌田间、遇春梦婆事。
四月十五日作《十八大阿罗汉赋》,十七日《书潘衡墨》,十九日书《辟谷说》。
五月作《益智录》、《马眼糯说》等。
七月十五日以金水张氏画罗汉并颂,寄子由作跋,又求苍术桔皮,作《罗秘校书》。
八月作《倦夜》、《与元老侄孙》、《书付过》、《书谤》。
九月于嘉鱼亭下送邵进士作诗。又作《老饕赋》。
闰九月琼士姜唐佐来儋从苏轼学。作《跋姜唐佐课册》、《与姜唐佐书》。十七日作《书杜子美诗后》,规劝儋耳父老改变“坐男使女”的土俗。
十月作《赠郑清叟秀才》及《与周文之书》、《与范元长疏》。中旬与姜唐佐饮茶致酒。冬至日,作《用过韵,冬至与诸生饮酒》。
十一月八日作《四神丹说》,十五日作《记海南菊》,十九日作《书柳子厚诗》、《和陶王抚军座送客》。
十二月与张中告别,作《和陶答庞参军》三送张中。是月,又作《纵笔》、《记海南作墨》、《晓夜松明火》等。
元符三年(1100年),庚辰,65岁
正月一日作《记养黄中》。七日(人日),闻黄河已复北流,作诗,又作《书海南墨》。十二日天门冬酒熟,自漉之,且漉且尝,遂以大醉。十五日访黎威家,见五色雀集亭下,作《书罗浮五色雀》与《五色雀》诗。
二月二十一日作《唐村老人言》,又作《答海上翁》诗。
三月清明为幼子苏过作《和陶郭主薄》,又作《与范元长书》、《与刘沔书》(刘沔编录苏轼诗文二十卷,寄苏轼过目)等。是月姜唐佐离儋返琼州,二十一日作《书别姜君》;又复书联句“沧海何曾断地脉,白袍端合破天荒”以勉其行。二十二日作《书柳子厚牛赋后》。是月,葛延之自江阴来访东坡。又作《食姜粥记》。
四月作《与姜太虚(少游)书》,其中云:“廉州若得安居……”(从行文看,似乎是月已悉移廉州令),又有访黎子云,途中遇雨,于农家借笠屐事(后人据此画《笠屐图》)。十五日作《五君子说》及《题书易传论语说》。
五月作《葛延之赠龟冠》、《和陶始经曲阿》、《归去来集字》、《真一酒歌》等。是月吴子野再次儋来,告之内迁事,并出示子由循州赠诗,苏轼作《次韵子由赠吴子野先生二绝句》。是月,朝廷下令,苏轼以琼州别驾衔移廉州安置,不得签书公事,作《自昌化军量移廉州谢表》。
六月作《别海南黎民表》,前往符、黎诸生处告别。儋县官民争致馈遗,沿途送别。17日经琼州作《惠通泉记》。二十日夜渡海北归。
附录二:
苏轼贬儋经过
治平元年(1064),仁宗逝而英宗继位。治平时期甚短,也是苏家之多事之秋。苏轼十九岁时所娶之妻王弗与老父苏洵在此期间内相继亡故。王弗是苏故乡一带之青神人,嫁给苏轼时年仅十五岁,小于他的丈夫三岁。死时年仅二十六岁,给他留下六岁的儿子苏迈。夫妻情感甚笃。十年之后,苏轼在知密州任上写有著名的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”《江城子》词来怀念她。苏轼为父守制后,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。第二位妻子生了苏迨、苏过二子。
当苏轼重返京师时,已是神宗熙宁二年(1069),整个国家都卷入了王安石变法的浪潮之中。苏轼因反对变法,被安石一派“巧抑其资”,任为杭州通判(通判是皇帝派往地方监督地方的副职,公告命令都要由他与正长官共同签署,因称通判)。当然,这在艺术上也成全了苏轼,使他由嘉佑、治平时期的发轫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诗人以西湖风光、江浙山水为中心主题,写下了大量传世佳作,如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”等,同时,也开始尝试写词,并入手便得大家风范,虽然此时尚未进入他自己那种独特的豪放风格。
然而,苏轼并非脱离政治、流连山水的山水诗人,而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。“民本”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,这样,就势必与王安石以加强皇权、增加中央府库(以对国民加重赋敛为主要手段)为根本方针的变法发生冲突。这样,在他歌吟西湖风光的诗句里,就时时透露出他对社会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辩。这些或直露、或含蓄地抨击时事的诗作,埋下了诗人政治恶运的种子,磨蝎宫星座的寒光很快就要使他遭受苦难。果然,在他转任密州、徐州之后,元丰二年(1079),苏轼四十四岁时,在他刚刚调到湖州(今浙江的吴兴)任上时,就被新贵们以作诗讥讽新法、讪谤罪逮捕入狱。同年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狱,这就是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。“乌台”是御史监狱的代称。
苏轼在狱中,写有“是处青山可埋骨,他年夜雨独伤神”的诗句,格调凄惋。十二月二十八日,在经过130天的勘察后,结案出狱,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贬谪黄州(今湖北黄冈)。团练副使为官办民间团防组织之副职。宋代文人地位高,即使是罪犯,亦仍有一个虚职在身。
元丰三年正月初一,苏轼即奔赴贬所,二月至黄州。先寓居定惠院,随寺院的和尚起火吃饭,此时惊魂未定,再加上与和尚同住,所写之作品,皆凄冷孤高,似不食人间烟火语:“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。谁见幽人独往来?缥缈孤鸿影。惊起却回头,有恨无人省。拣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洲冷。”(《卜算子.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》)。
至五月迁居临皋亭,住江边之驿舍,比寺院略好些,但生活依然无着,遂于元丰四年,申请到了离城东不到半英里的一块约十英亩的荒地,躬耕其中,并自号东坡居士。此即“东坡”之号的由来。次年二月,他在东坡山脚下,盖起了一座五房的堂舍,因是在雪中落成,因名“雪堂”。
黄州流放,不仅使苏轼成为了东坡,并且使苏轼的人生观念、艺术创作、审美情趣都发生了深刻变化。这一变化,影响贯穿他的后半生,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、艺术史、思想史上真正意义的苏东坡。
诗案后的黄州贬谪生活,使苏轼从具体的政治哀伤中摆脱出来,重新确认和评价人生的意义。
苏轼在黄州住了四年零两个月,元丰七年三月改贬汝州(在京城所在的河南,说明朝廷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善)。苏轼利用迁移的机会,先南下九江,与和尚诗友参寥一起游览了庐山,题写了《题西林壁》那首著名的哲理诗: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颇合佛理禅思。
随后,奔赴筠州(今江西高安),看望了弟弟子由,然后折回北上,经金陵时,会晤了退休宰相王安石。是政敌却又是诗友的两位文坛巨匠这次相会甚为欢洽,两人同是天涯沦落人——王安石亦已被排挤出朝,闲居江宁,尽管他仍然受着神宗的眷顾,但两人的理想抱负同样以失败告终。两人谈诗论词,参禅悟道,至有钟山卜邻之约:
骑驴渺渺入荒陂,想见先生未病时。
劝我试求三亩宅,从公已觉十年迟。
(《次荆公韵四绝》)
元丰八年(1087),神宗病故,年仅十岁的小皇帝哲宗继位,由他的祖母(神宗之母)高太后垂帘听政。高太后原本就不同意儿子的所作所为,听政后,立即启用旧党,反变法派的著名领袖司马光回朝执政,苏轼被启用为登州(今山东蓬莱)太守。苏轼在这里仅仅逗留了五天,写下著名的《登州海市》诗。“海市蜃楼”极难见到,苏轼自己说是:“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,明日见焉。”不知是苏轼有特异功能,还是他的运气好,抑或只是幻觉、想象,总之:“东方云海空复空,群仙出没空明中。荡摇浮世生万象,岂有贝阙藏珠宫?”(《登州海市》)。
哲宗元祐元年(1086),苏轼回朝后,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,再迁翰林学士知制诰。这些都是接近皇帝的职务,由皇帝日常生活的秘书,转为中央政府的秘书长,最后,享有了翰林学士的荣衔,负责为皇帝起草诏命文告,这是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荣衔。苏轼也就从罪人成为重臣,从诗人转为政治家。
然而,苏轼“一肚皮的不合时宜”。在政治上,他的民本思想与司马光所代表的上层官僚的意见相左,他认为应对王安石的新法存利去弊,不能一概否定,并进一步主张将以前变法时从民间重敛来的钱币还用于民。这些主张,必然与强大的上层官僚阶层发生矛盾。
与司马光等是政治上的矛盾,与二程(程颐、程颢)则是哲学、思想上的矛盾。从本质上来说,是东坡“任天而动”的性格及其追求个性独立的自由观,与旨在从伦理、道德、精神上强化封建统治的理学思想发生矛盾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洛蜀党争”(二程为洛阳人,苏轼为蜀人)。
元祐八年时间里,在太后的庇护下,苏轼官运尚好,但心情却“无日不在煎熬中”(王文诰《苏诗总案》语)。他进一步体味到个性束缚、人性扭曲的痛苦。此期间他以题画诗为代表作,如《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》等。
元祐八年九日,高太后病死,哲宗亲政。这个小皇帝一直在忍耐着,憋着劲要“绍述”先帝的事业。现在,机会到来,苏轼比之黄州更残酷、更漫长的厄运降临了。
绍圣元年(1094),朝廷以苏轼起草制诰“讥刺先朝”的罪名,撤掉其翰林侍读学士(皇帝的教师)等职务官衔,先贬英州(广东英德),接着,在一个月内连续三次降官,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。惠州在岭南,当时属瘴疠不毛之地,远非黄州内地可比。苏轼以六十岁老迈之身,流放岭南,由于有过黄州的经验,他的思想也更趋于成熟,他时时地用佛老的思想看待这一切,形成苏东坡式的顿悟和解脱。在一篇《记游松风亭》游记中,他形象地描述了这一禅悟的过程:
“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,纵步松风亭下,足力疲乏,思欲就林止息。仰望亭宇,尚在木末,意谓是如何得到?良久忽曰:“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?”由是如挂钩之鱼,忽得解脱。若人悟此,……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……。”
此处之“止息、熟歇”,既是旅途意义上的休息,也暗示人生之休歇,人为什么一定在达到某种目标才能休息,正如攀山本不一定要达到山顶的亭宇,处处可以歇脚,悟得此,就如挂钩之鱼,忽得解脱,在海中纵游一般。惠州虽远,又有什么不可以养老的呢?遂于惠州白鹤峰买地数亩,起盖房屋,作久居之地。
随遇而安,成为东坡晚年贬谪生活的一大特色,他与当地百姓情深意笃——苏轼与百姓的关系一直很好,这与他的哲学思想基础“民本”思想有关。但在惠州之前,他大多是从一个好官的角度,为百姓谋利,这表现在他与王安石派及司马光派两派的争论上,更表现在他在地方州守任上,为当地民众所做的好事。譬如他在徐州任上,遇到黄河决口,洪水直淹徐州城下,苏轼“庐于城上,过家不入”,奋战七十余日,终于保住了城池;在杭州任上时,则修浚西湖,现在杭州西湖仍有著名的苏堤,以纪念他的功绩。惠州之后,苏轼由官为民,这就更使他与民混然一体,他也在民众的生活、特殊的风俗中得到了乐趣。他曾写到: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做岭南人。”(《食荔支二首》)
在惠州,苏轼曾推广秧马,建立水力碓磨,将中原的科技介绍到这里。
东坡的另一首《蝶恋花》词:“花褪残红青杏小。燕子飞时,绿水人家绕。枝上柳绵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!”结句将东坡游松风亭“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”的禅思以凄婉的韵律、美妙的形象高度凝炼地概括出来,遂成千古绝唱。但又谁知,这种旷达豪放之中,又蕴含多少酸人之泪!故东坡晚年之伴侣王朝云始终不敢歌唱此词。
王朝云是苏轼在杭州任上买下的侍女,当时还只有十二岁,晚年时,特别是在惠州时期,朝云一直陪伴他。应该视其为东坡的第三位夫人。东坡自绍圣二年(1095)开始禁欲以养生,因为中国古人相信性生活于人伤害很大。当时朝云亦只有三十余岁,但与东坡在精神世界里,却颇为相得。此年盛夏,朝云染于瘟疫去世。苏轼将她葬在城西丰湖边的山脚下(此处亦称西湖)。苏轼曾写有《西江月》词,以梅来凭悼朝云。
然而,苏轼却不能在朝云的墓前长相厮守。当权者感到苏轼太快活了。祸因仅仅是由于苏轼的一首洒脱的诗引起的。苏轼诗云:
白头萧散满霜风,小阁藤床寄病容。
报道先生春睡美,道人轻打五更钟。
(《纵笔》)
当政者章惇(字子厚)当年曾是苏轼的好友,如今却是东坡的政敌。他读到此诗,颇感不悦,说“苏子瞻尚如此快活耳!”于是有了再贬海南儋州的命令。
这次被贬的以苏轼为首的元祐党人,都被贬到了最险恶的偏远之地。史载是当政者根据每人的名字来决定其贬谪之地。苏轼字子瞻,因贬儋州,子由贬雷州,黄庭坚字鲁直,贬宜州。当时,一位测字先生曾经预测:子由所在之雷州,头上有雨水,情况最好,子瞻的儋州有人在,也可生还,唯有鲁直的宜州,宜字去头,恐怕性命难保。后来,果然都一一应验了。
而当时,苏轼却“垂老投荒,无复生还之望”,他将家属留在惠州,只身携带幼子苏过过海,全家人痛哭决别。
七月,苏轼抵达儋州(今海南儋县)。生活之苦难,更超过黄、惠二州。初到时,暂租公房蔽身,公房年久失修,下雨时一夜三迁,当地官吏张中景仰东坡,派人稍加修葺,当局得知,将东坡逐出,并追究了张中的责任。东坡在桄榔林中自己动手搭茅屋,自命为“桄榔庵”。在庵中“食芋饮水,著书以为乐”。 不遗余力著书立说。
苏轼居儋时期完成了《易传》、《论语说》、《书传》、《艾子杂说》、《和陶诗》等专著;写作16篇“海外史论”、大批小品文、诗词和辞赋,成为他文学生涯中最后的辉煌。
苏轼谪居儋州三年,“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,变化其人心”,“辟南荒之诗境”(王国宪《重修《儋县志叙》)。《琼台记事录》指出:“宋苏文忠公谪居儋耳,讲学明道,教化日兴,琼州人文之盛,实自公启之。”他创建“载酒堂”,传播中原文化,倡改落后习俗,主张文明生活,劝导“咨尔汉黎,均是一民”,促进民族团结,鼓动发展生产,对儋州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。千年来,人们缅怀苏轼居儋功业,以东坡精神激励后人。
苏东坡的名字之所以能流传千年,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东坡文化和东坡精神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,并且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, 进入了我们的血液和生命基因。苏轼不仅是眉山的,也是黄冈、惠州和儋州的;不仅是中华民族的,也是世界的;不仅是属于北宋的,也是属于今天的,更是属于未来的。
凯发官网入口的版权所有: 儋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号:
地址: 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园地路33号农业银行大厦7楼 电话/传真: 0898-36953333 凯发官网入口的技术支持: